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096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工信局;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标题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
谢翠斌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当今社会,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制造业为龙头,将资源、信息、人和物品与工业生产融合在一起,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自上而下通过信息产业带动制造业调整提升。日本提出“工业价值链计划”,以物联网和机器人为突破口,通过制造业企业的互联互通提升智能制造实力。而我国也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目标通过10年努力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45年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泰兴作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市,产业基础扎实,近几年行业创新转型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制造业中部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痛苦挣扎。和苏南等地相比,泰兴制造业企业仍存在“低、小、散”、产品档次低、科技研发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快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事关泰兴经济稳步发展,更是我市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要点。我们必须紧抓世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潮流和“十四五”实施的战略机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使智能制造成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智能制造两种简单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能制造推进。一种简单化,是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只停留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缺少对智能制造要求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因此只愿意在生产自动化环节进行投入,不愿意加大企业管理、产品设计、解决方案、支持服务等环节的投入,单一的智能制造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层次与水平;另一种简单化,是用智能制造的终极形态,来要求刚刚起步的智能制造,缺乏对过程性、惭进性的把握。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投入巨大,改造成本甚至超过企业的平均年产值,当下市场以及经济下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对智能制造的投入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不平衡。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泰兴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泰兴市各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其他中小型企业即使有心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但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自身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限制,难以实施有效的智能制造改造。 四是智能制造产业整体上来讲,强调智能生产和智能制造服务,忽视智能管理、智能设计环节,使得智能制造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制约了产业化进程。 二、对策建议 泰兴市智能制造发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一个长过程,也需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据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合力。建立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全市智能制造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统筹组织智能制造在各行各业的实施,并选择少数企业做试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在智能制造规划发展中尊重客观规律,有序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二)减轻发展智能制造企业负担。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可考虑将智能制造设备购置费纳入企业技术改造抵扣额度,并允许对此类固定资产采用加速计提折旧。二是研究出台智能制造专项扶持基金。针对引进高规格智能制造设备,开展智能制造研发,投入智能生产流程改造等活动进行项目补贴。三是在保证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智能制造设备领域的融资租赁、项目众筹等新型融资渠道,合理高效利用第三方社会资本参与推进智能制造。 (三)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四)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批量定制、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在实施智能制造成效突出的企业中,遴选确定一批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大规模移植、推广所形成的经验和模式。 (五)依托产业创新加快技术研发。依托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联盟优势,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围绕重点行业,建立其他行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研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及发展趋势,组织智能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社会主体投身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发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一线员工发挥对车间、生产线熟悉的优势,从供给侧角度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州市工信局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jy20200096号建议的答复函 谢翠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各部门从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化改造、开展培训及咨询诊断等方面,努力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1、出台和落实扶持政策。2017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产业基地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加快智能制造提升、互联网化提升,“对新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省示范智能车间、市示范智能车间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列入市智能工厂重点建设计划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建成后被认定为国家、省示范智能工厂的,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2018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泰政办发〔2018〕138号),文件第1条明确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加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投入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企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当年在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产品研发投入总额达300万元,按不超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单个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中小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实施信息化改造,对新获认定的省级信息化示范企业(平台)等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2018年,市政府又在政策整合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即“科技人才80条”,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研发机构和载体建设、引进大数据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我市三项智能制造国家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6亿元,其中,国拨部分4900万元。全力推进江苏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并配合省厅完成该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组织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计划。以项目为抓手,认真编制2019年度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计划,共遴选了322个智能改造项目列入计划,项目总投资159.6亿元。 2、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培训考察活动。举办泰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专题培训班,组织企业高管赴青岛海尔股份、美的集团、广本集团、海信集团、双星4.0工厂、软控集团等标杆企业现场学习、交流,并邀请业内专家为企业高管授课。全年共组织高端装备类和高技术船舶类智能制造专题培训6期,近300名企业高管参加。组织重点企业高管参加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组织重点船舶及配套企业赴南通中远川崎学习考察船舶智能制造经验。通过培训考察进一步开拓了企业视野,提升了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意识,激发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投入的主观能动性。 3、举办智能制造对接推进活动。举办“企业上云”推进会,邀请泰州电信、金蝶软件、徐工信息、南京维拓等四家云服务商以及我市泰隆减速机、硕世生物作路演汇报和经验分享,各市(区)工信系统、重点企业、云服务商等共计90余人参会。举办了2019年国产工业软硬件优秀解决方案供需对接会,为服务商与企业牵线搭桥,鼎捷软件、研华科技、福建星网锐捷、斑马技术、深信服科技等5家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和全市150余家工业企业代表参加了对接活动。组织召开了制造业5G应用试点座谈会,邀请华为、中兴、泰州电信等3家服务商,以及大中电机、扬子江药业等8家行业骨干企业参加座谈,推进5G在智能化改造升级中的应用推广。 4、开展专家进企业咨询诊断活动。会同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冯冲教授、刘宾龄教授,分三期赴泰州市科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泰州进鑫机械有限公司、泰州荣生轴业有限公司、泰州市航宇电器有限公司、江苏华骋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开展咨询走访活动。联合省技改协会、智能制造服务联盟举办江苏省“智造会”泰州专场活动,邀请了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健等5位智能制造专家为我市江苏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汇福油脂科技有限公司、双乐颜料泰兴市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咨询服务。联合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组织专家团队到我市龙洋木业和汇福蛋白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活动。梳理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联合市科协,邀请了26名专家与16家重点企业进行对接,跟踪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5、大力推进企业上云。召开了2019年企业上云推进会,宣贯省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组织两期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区县行活动。联合市(区)工信部门组织云服务商,深入园区、乡镇广泛发动,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和座谈会,进行政策解读和宣贯。组织800家规上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工作。组织企业争创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2019年共创建江苏省三星级上云企业90家,四星级上云企业33家,五星级上云企业6家。振华泵业、赢胜节能荣获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泰州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创建成2019年省两化融合贯标重点培育企业。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进了我市口岸船舶、艾兰得等不同行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的船舶企业研发设计资源集成共享平台入围工信部2019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6、推进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组织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明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其中,8家车间获评省级车间;组织41家企业申报市级示范智能车间,经市(区)初审、专家现场审验、信用审查,最终认定泰州明昕微电子有限公司前道封装制造智能车间等28家企业车间为市级示范智能车间。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培育对象调研,建立2019年智能制造培育库;其中,省智能工厂培育对象3个,省示范智能车间培育对象27个,市示范智能车间培育对象47个,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培育对象7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项目21个。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共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要求,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不断推进我市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上台阶。 1、落实国家财税政策。贯彻落实《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66号),“自2019年1月1日起,适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规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的行业范围,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 贯彻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落实《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财税〔2018〕99号)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等相关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研发投入。 2、加强地方政策扶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整合市工信等部门现有专项扶持资金,设立产业强市投资专项资金。按照《泰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泰政发〔2020〕15号)要求,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家、省示范智能工厂,省、市示范智能车间,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等给予积分奖励。充分发挥市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投入。发挥《泰州市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办法》引导作用,鼓励银行机构积极上争政策,创新业务、产品、服务模式,推动更多全省乃至全国首创、首试、首单金融产品落地泰州。完善产融平台企业信息,全面提高企业基本信息质量,采集完善企业征信授权书,强化与征信公司的业务合作,开展产融中心企业融资服务“三部曲”(平台自动对接、线上人工撮合、线下联合会诊)活动,努力实现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精准融资服务。以实施百企上市(挂牌)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沟通对接,调整优化上市辅导团队,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同时,充分利用我市获批企业债券申报“直通车”的资源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小微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融产品,探索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多形式拓宽智能制造企业融资渠道。 3、加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智能制造服务商招引和培育力度。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我市落户;支持市内装备制造企业、软件企业积极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的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各市(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或联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形成服务能力,打造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推进市移动公司牵头建设泰州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艾兰德、赢胜、扬子江药业集团牵头建设的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应用中心”建设。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园区、行业重点企业牵头,联合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组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批量定制、远程运营服务等不同方向的创新示范应用中心,形成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推广。 4、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市减负办牵头,督促相关市(区)、部门迅速抓好疫情期间国家、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落细落实,尤其是面向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担保补贴、外贸补贴、保费补助、房租减免、困难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尽快向企业兑现。加强跟踪督查,坚决杜绝政策执行中提高优惠门槛、变相打折等现象,决不让政策成为“空头支票”。完善退税(费)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对涉及企业的退税(费)政策,尽可能推行“不见面”服务,引导企业网上办理,让企业少“跑腿”;简化政策兑现程序,缩短兑现周期,把政策的温暖尽快送给企业;加强筛查管理,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确保一户不漏、应享尽享。督促各银行机构贯彻总行政策要求,执行优惠利率,减免服务收费,进一步减轻智能制造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提供良好的信贷环境。 5、扎实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强化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典型示范效应,激发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的积极性。完善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加大智能化改造项目的谋划,鼓励引导化工、医药等流程型行业的企业,加快谋划实施智能仪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的应用项目,实现关键生产环节工艺的实时数据自动采集、在线优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离散型行业的企业,加快谋划实施自动扫描识别技术、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的应用项目,优化工艺流程,建设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做到组织实施一批、谋划储备一批,不断充实完善智能制造项目库。抓好重点项目实施推进,对全市300个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强跟踪督查,把握项目进度,组织专家走访企业,开展现场咨询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 6、继续推进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引导企业加快生产管理、工业控制两大系统互联和集成,深入开展车间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促进车间计划排产、加工装配、检验检测等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协作与联动,实现可视化管理。鼓励装备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各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智能工厂。开展试点示范智能车间创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智能车间诊断服务,大力培育省、市两级示范智能车间。 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6月12日 单位负责人: 联系人姓名:鞠建淮 是否已面答:是 联系电话:86839265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