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9049
届次
五届三次
承办单位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标题
关于改善农业投入方式,提高农民增收后劲的建议
建议人
范晓娟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人所在兴化市作为农业大市,各有关部门、乡镇一直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我认为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释放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由于社会制度改革,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矛盾,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农业补贴作用不够明显,农业生产成本逐步增加。随着粮价上涨,燃油、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上涨幅度较大,虽然粮食丰产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没有增加,丰产不丰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尽管政府出台了综合补贴、增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但由于农村经营体制问题,有一大部分补贴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农村普遍存在种田与不种田都一样,家家都有“一折通”涉农补贴,所以,补贴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目前从事生产的农民以老、弱群体为主,新技术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思想僵化,不能适应发展的形势。二是我市乡镇农技服务部门,由于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市财压乡财,乡财压单位自筹,科技支持不力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影响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我市围绕贸工农、产加销诸环节创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运作灵活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目前泰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大部分都是迎合当前政策而虚建的,并不存在合作社自主经营的产地和产权。四是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农业生产的起伏较大,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为此,建议如下: 一、改变农业补贴的方式,让资金真正落实生产之中。结合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准确掌握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权益,真正实行“谁种植、谁享受”的原则,不搞平摊。加大村级小农场补贴,并且改变补贴方式,比如良种补贴要执行由农业部门结合农民意愿达成共识,选定优良品种,通过降价,实现谁购买,谁补贴的政策,化肥和柴油等生产资料,根据农民种植的面积,全面采用限量限价购买的方式,粮食补贴执行粮食加价的补贴方式,“谁销售、谁收益”。这样,我们的补贴资金才能全面投入到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二、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根据我市现状,一是培大培强优势主导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种优势的竞争。今后应突出重点,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粮食、蔬菜、淡水产品等特色种养业以及我们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带。二是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要重点解决龙头企业偏少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三是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产加销”一体化组织,着力形成“一个小组一个运销大户、一个村一支运销队伍、一个乡镇一个运销公司、一级政府一套市场专班、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市场”的格局。同时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既要搞好规范、引导、服务、监督等工作,又要运用政策法规来规范订单农业,使之健康发展。各职能部门应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群众做好政策咨询、处理合同纠纷等服务,为订单农业开辟一条快捷的行政通道。四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走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建设农村、科技武装农民的路子,目前最迫切的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这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绿色产品的重要保障,针对全市农业服务队伍现状,急需通过清退的清退,归队的归队以及招聘、培训等途径,重点做好技术人员配备与合理使用工作,按照种植面积配备人员数量,实行市统一管理,乡镇监督的机制,培植壮大农业服务的精兵强将,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着力改善农业科技服务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良种开发、繁育、种子加工处理及农产出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大力推广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范晓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农业投入方式,提高农民增收后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改变农业补贴方式的建议 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合并后统一了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减少了基层多口径、多次核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政策落实更加简便、快捷、有效。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支持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具有普惠制性质,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计发依据为农作物种植面积,补贴标准为120元/亩。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支持对象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经过改革后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农业要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突出产业重点,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关键举措,不断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南粳9108、南粳5055等优质食味稻米品种推广240万亩,占比达到86%。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杂粮杂豆、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压缩至2.66︰1。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77.4%,家禽、奶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98%、100%和82%。以“一蟹三虾”为主导品种的优质高效水产品面积占比提高到85%。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泰”字牌“绿色农产品”,基本形成“建设一个绿色基地、带动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系列品牌产品”的发展格局。建立泰州农产品品牌目录,首批共有78家企业入选,有32家企业34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7家单位7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市现有绿色食品266个,有机农产品10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个。“兴化大米”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预估100亿元以上。 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围绕优质稻麦、脱水蔬菜、畜禽水产、银杏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生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招引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成长型农业项目,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重点打造一批“10亿级”农业全产业链。2018年,全市新递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0家。 三是提升经营组织水平。认真总结推广姜堰区桥头镇家庭农场运营模式,制定实施《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农场,带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试行乡镇整体推进,力求实现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土地经营家庭农场化、家庭农场主本土化“四个100%”。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49万家,其中专业大户1.23万户、认定管理的家庭农场6114家、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6210家;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6家,国家级示范社47家,省级示范社146家。全市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135.6万亩。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深化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兴化)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等合作载体揭牌运行,开展产学研联姻合作,推动科学技术在泰州现代农业发展中集成应用。全市17人入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成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13个。推广应用“稻田+N”综合种养模式、“农牧、林牧、果牧、菜牧”结合的洋宇模式等一批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加强节水生产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水稻精确灌溉技术、地膜覆盖保水增温技术、微滴灌栽培技术。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示范,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技术。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获批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仅有泰州市和山东齐河县两家),采用“债、贷、投”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将建设标准从亩均不足2000元提高到4000元,着力建成“格田成方、绿化成网、沟渠配套、道路通畅、整体推进、接村连乡、旱涝保收、亩产吨粮”的高标准农田。至今年上半年,姜堰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完成建设扫尾,进入验收报账阶段;兴化15万亩的试点项目建设完成过半以上建设任务。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14.7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到71.18%。 正如您所建议的,农业发展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农民增收后劲。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是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瞄准市场需求,增加销路好、品质高、市场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调减低端低效农产品生产。全市各乡镇至少要建成1个结构调整示范点。把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全市粮经比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培育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培育打造5个产值超10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链、10个产值超5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链。实施品牌行动计划,放大品牌效应,加快推进由产品向品牌转变、由品牌向名牌转变,做到“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农业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招引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成长型农业项目,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以培育“一村一品一店”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发展隔二连三,全力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集“游、食、玩、休、养”于一体的泰州品牌创意休闲农业。 三是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实施家庭农场主培训计划和示范争创活动,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建立国家、省、市、市(区)四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联创制度。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放管服”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深化与农业“大院大所”合作,突出做优、做特、做融合,集成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丰富提升“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养模式的内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全面推广稻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小麦机条(匀)播高产配套栽培、水稻机插高产配套栽培、稻麦保优栽培等技术,实现稻麦周年效益最大化。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用好各类项目资金,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机制,继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兴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不仅满足于“成方成网”“能灌能排”等基本要求,同时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推动田间道路的“适机化”建设,满足大中型农机无障碍进田作业要求。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保障措施,确保管护工作到位。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恳请今后继续关心支持全市“三农”工作。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