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66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
标题
关于“出台优化金融服务政策及措施,助推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
杨屹峰
代表意见
满意
办结类型
B
内容
案由: 民营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在保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改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其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当前,融资问题成为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金融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偏向,制造业受到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对民营制造业的授信不增反减,并不断提高门槛;金融资源分配的区域不均衡,银行按照区域实行总量控制,刨开国有企业,所剩总量寥寥无几;金融资源分配仍存在银行内部约定的行业限制,国家明确支持发展或振兴的产业,银行仍采取排斥的态度,将其封堵在门外; 2.直接融资门槛非常高。一方面目前发行债券主要用于资本密集型大规模项目的投资,带有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色彩,一般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低,导致民企新债发行极其艰难,引发各类社会矛盾; 3.民企融资成本比较高。民企制造业的融资平均成本大幅度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导致民企的资金周转不畅。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1.建立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金融服务指导性名录。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明确地方支柱产业,梳理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名单,并建立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评价体系(如可持续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工艺及经营管理等),形成地方支柱产业核心“企业名录”,出台政策,进行专项金融支持,以名录企业示范引领地方支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构建地方财政与“名录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201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目前陕西省该业务已经实现全省覆盖,故建议以“指导意见”为指引,借鉴经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驱动效应,与“名录企业”共同出资构建政策性(高质量发展产业)融资担保机构,针对性解决名录企业的融资担保,增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同时,推动和规范地方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解决地方融资担保机构稀缺与地方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的窘状,这已经不是应对特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权宜性政策安排,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性选择; 3.制定鼓励“名录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措施。针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担保、债项增级等问题,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措施和激励政策,例如,出台激励政策引导高评级信用担保介入、分担或配比担保责任增强第三方担保介入的信心;引进多方机构,组建地方支柱产业基金引导资金投入等;监管部门要考核金融机构投资民营企业债券的比重,纠偏债券投资集中投向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的失衡现状。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金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流向民营制造业企业。至今年4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798.8亿元,同比增长3.3%;新增制造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为8.6%,新增占比列全省第5;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4%,余额占比列全省第5。 一是建设产融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全链条融资服务体系。依托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的融资对接机制,线上开发产融对接平台,线下集聚金融机构与政府行政资源,开通企业征信查询、融资担保、不动产抵押等服务配套窗口,创新推出平台自主对接、线上人工撮合、线下联合会诊的融资服务“三步曲”。在贷前,成立国资背景企业征信公司,整合政府部门涉企信息,结合人行征信数据,实现企业贷前信用画像,帮助银行提高风控水平。在贷中,组建4亿元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设立2亿元转贷基金,为企业解决融资担保和转贷续贷问题。在贷后,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及破产案件审判庭,承接银行不良资产,实现对不良资产起诉、保全、收购、处置的一站式服务。至今年4月末,产融平台已发布338个金融产品,有17500多家企业注册上线,实现融资5284笔、合计341.2亿元。 二是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强化融资担保服务。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指导市金控集团对旗下鑫通担保实施增资扩股,形成5亿元规模的担保板块。推动我市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与省再担保公司加强合作,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实现对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支持。建立“政银保担”四方联动的风险分担机制,投入财政资金约4.5亿元,开发“泰信保”“富民贷”“小微创业贷”“科技贷款资金池”“苏科贷”“苏微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撬动超过110亿元信贷资金投向民营小微企业。今年疫情期间,“泰信保”新增业务一季度全额贴息、二季度贴息50%,担保费降至0.4%,累计支持120户企业,涉及金额5.05亿元。 三是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企深化合作。举办“聚焦高质量 赋能中小微”系列产融对接活动40余场,覆盖企业3000多家。实施“金融服务万户行计划”,累计走访小微企业6455家,其中无贷户3282家,为2046户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开展“百行进万企”活动,深度对接全市纳税信用评级B级以上的小微企业,目前已有880家企业获得授信,涉及金额24.1亿元。建立融资白名单制度,向银行推送十佳百强企业名单、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以及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信用记录优的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名单。今年以来,为支持企业抗疫情促发展,组织开展企业融资需求大摸排大对接,98%左右的到期贷款均实现了有序接转。 四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出台《泰州市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办法(试行)》,连续三年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活动,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疫情特殊时期,引导银行开发特色产品,降低贷款门槛,实施优惠利率,增加信贷投放。今年3月份,举办银行系统惠企信贷新品发布会,共推出78个专项抗疫金融产品,其中纯信用产品比重有较大提高。市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开设融资“绿色通道”,上线58个专项金融产品,成功授信806笔、32.79亿元,惠及企业789户。 五是深度对接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入实施百企上市(挂牌)行动计划,开展“十百千”培训工程,引导企业精准对接资本市场。与江苏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建立战略合作,设立深交所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企业上市(泰州)培育基地,推动深交所泰州路演中心成功落地,先后开展3场“创投泰州”路演活动,打通企业上市(挂牌)的快速通道。2019年全市实现5家企业境内外上市,其中硕世生物成为苏中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8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57.6亿元。 下一步,为深入贯彻“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我们将根据你们的宝贵建议,充分发挥部门、市(区)、园区以及金融机构作用,推动政银企加强合作,提高融资服务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堵点,为实现“一高两强三突出”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是组织市(区)园区大摸排,快速响应企业融资需求。推动市(区)组建企业融资需求摸排工作专班,相关园区成立金融服务站,以园区为主阵地,深入开展企业(项目)融资需求摸排对接,建立市、市(区)两级企业(项目)融资需求信息库。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联合会诊帮扶工作机制,针对融资困难企业研究帮扶措施,引导银行一企一策、能贷尽贷。 二是组织银行金融顾问大走访,精准开展融资业务指导。进一步深化“百行进万企”活动,督促各银行加强金融顾问团队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实行包片走访。深入推广“三直”服务模式,组织金融顾问直接上门对接,宣传惠企政策和产品,指导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实现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三是组织系列银企对接,打通政银企信息渠道。不断优化产融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特色产品以及征信、担保等服务功能集成落地,扩大受惠企业数量,及时帮助民营企业渡难关。组织“金融服务走进园区”系列活动,提高银企对接精准度。开展银行业“普惠金融特色产品进万企”专项活动,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 四是夯实融资服务基础工程,强化企业融资支撑作用。一是收集企业征信授权书,引导企业在市产融平台注册上线,进一步提高市产融平台业务规模。二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市区统一的风险补偿机制,在靖江、泰兴、兴化三市开展“泰信保”业务,实现市域全覆盖。三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出台《关于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助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意见》,实现市(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提高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四是打造“科创+资本+平台”联动发展模式,持续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建立科创企业培育库,举办“银行+专业投资机构”对接活动,加大对企业债券注册制改革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对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成熟一家、申报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