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8093
届次
五届二次
承办单位
教育局;卫生计生委
标题
关于把心肺复苏纳入初中必修课程的建议
建议人
陈浩月
代表意见
答复非常全面,可实施性强。
办结类型
A
内容
猝死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称为猝死。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其症状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猝死的原因很多,心源性猝死比例较大,占到了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8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6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在猝死的人群中,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猝死的年龄分布:18-39岁占43%,40-59岁占39%,60-80岁以上占17.9%,平均年龄43.8岁。 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5%,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生命。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等急症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 对猝死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业内一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在心脏骤停之后的4分钟内。1分钟内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是88%,4分钟内施救,成功的机会是50%,8分钟内施救成功率是15%,9分钟内施救只有6%的成功率,超过10分钟就基本没有机会了,成功几率不到1%。 如何在“黄金四分钟”内迅速展开救护,考验的是整个急救专业体系。急救系统的完善,是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如果猝死是发生在医院或者有医生在场的环境下,及时抢救是可能抢救成功的。但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非常低,小于5%。如果发生猝死,95%以上的人可能失去宝贵的生命,因此重视猝死预防,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是关键。 心肺复苏(CPR)作为一种最基本急救技术,应在普通公众中进行普及。尤其高危行业、服务行业,应把急救技能列为职业技能之一。 据AHA(美国心脏协会)2017科学年会上发布的研究,六年级小学生(平均年龄12岁)完全可以有效地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高中学业任务较重,故建议学校应把急救教育列为初中必修课程,购买人体模型加以练习并熟练掌握。 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宣传。 了解主要引起猝死的原因和诱因。尤其是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应注意日常自身状况的变化,比如身体发生疼痛、憋气、血压升高、胸痛等等,都要注意,一旦发生,尽量早的进行就医检查。针对疾病和诱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早期干预,减少猝死的发生。 二,各级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至医院学习心肺复苏操作培训,逐渐扩大普及范围。 三,倡导健康生活习惯,重视定期体检。 生命是宝贵的,永远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希望通过院前急救的逐渐普及,共同撑起一把生命的保护伞。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市教育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jy2018093号建议的答复函 陈浩月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把心肺复苏纳入初中必修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于2008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对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有要求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骨折进行应急处理知识。 目前,我市每学期已安排7课时用于学校健康教育。随着心脏猝死病例的不断增多,根据您所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市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建议各初中学校心肺复苏纳入到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去。 一、加强心脏基础疾病内容的教育 建议各初中学校在健康教育课堂中增加心脏基础疾病内容的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脏基础疾病症状、发病诱因和早期干预措施,关注身边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 二、开展心肺复苏操作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初中学校购买人体模型,由校医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培训,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础技能。 三、开展主题健康教育活动 要求各中小学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重点,强化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组织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体检,保持学生健康的身体状况。 感谢您对学校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教育局 2018年6月1日 单位负责人:奚爱国 联系人姓名:肖永刚 是否已面答:是 联系电话:86999889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