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86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工信局
标题
关于加大优质企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建议人
魏孺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2019年受大环境影响,对于实体企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在这状况下,制造企业依然要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新设备、技术,稳定发展。2020年经济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怎样让优质的企业,不但能顺利渡过,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建议: 协助优秀企业,减少资金制约发展的压力。政府对各家企业做经营上考量及评定。对于经营稳定,良性运转优质的企业,给于金融支持:前三年,连续年纳税额超1000万的企业,给于1000以上,3000万以下的免息贷款,鼓励企业,加大融资贷款泊扶持力度。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强化金融支撑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六保”特别是“保市场主体”部署要求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市获得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批复以来,市政府在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上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今年疫情以来,市政府更是聚焦聚力“保存量、抓投放、降成本、优服务”等重点任务,进一步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力量,较好发挥了金融为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实体企业“输血供氧”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前期措施成效 1. 加大企业信贷投放规模,满足新增融资需求。统筹多部门联动推进,进一步强化银企对接和政策集成运用,为企业达产扩产中的新增融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发挥政策性产品作用。集成运用泰信保、小微创业贷、苏微贷、苏科贷等政银合作金融产品,助推企业抗疫情促发展。其中“泰信保”产品今年一季度新增业务全额贴息、二季度50%贴息、担保费减至0.4%的优惠政策,至4月末,累计支持120户企业,涉及金额5.05亿元。二是建立“绿色通道”抓投放。针对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在市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开设融资“绿色通道”,集成征信、担保、转贷和风险补偿资金池等支持措施,努力让中小微企业的首贷需求得到一站式解决、续贷需求实现无缝衔接。至5月底,绿色通道累计对接企业1272家,授信46.73亿元。三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市政府出台《泰州市金融产品创新奖评选办法》,鼓励银行机构积极上争政策,创新业务、产品、服务模式,经过两年评选,已评选出17项创新金融产品。疫情期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行、市银保监局联合举办银行系统惠企信贷新品发布会,共推出78个支持企业抗疫情促发展金融产品,切实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和资金周转压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 2. 开展信贷需求摸排对接,畅通政策传导通道。疫情期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工信局建立“三直”工作模式,梳理汇编全市银行融资惠企政策,组织驻厂员摸排企业基本信息和融资需求,全力化解企业融资负担。一是开展专题摸排对接工作。市相关部门出台《泰州市银行系统支持企业抗疫情促发展专题摸排对接工作方案》,组织对全市10313家有贷户企业1-6月到期贷款进行逐家梳理,合理采取展期、延期、调整还款计划、调整付息方式、无还本续贷等手段,切实减轻受困企业还本付息压力,2至5月,全市97%的到期贷款有序接转,展期及无还本续贷业务占比超过20%。二是构建“三直”工作机制。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工信局在市委、市政府建立的驻厂员工作机制基础上,通过建立泰企通平台、部门联动反馈,形成惠企金融政策直通企业、企业融资需求直报平台和银行金融顾问直接上门服务的“三直”模式,截至目前,6000余名驻厂员深入摸排近1万家复工企业融资需求,并同步组织“金融顾问”直接上门对接,由各市、区开展跟踪督办。三是举办特色银企对接活动。2018年以来,市政府以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作为银企交流主要平台,主办、承办近70场银企对接活动,邀请超5000家企业到场交流,创设“聚焦高质量 赋能中小微”、“投贷联动20强”评选、“情系实体 融通凤城”等一系列活动品牌,打通银企信息壁垒,为惠企政策落地提供重要阵地。 3. 强化产融中心功能建设,打造融资服务“三部曲”。以产融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企业融资全链条服务,兼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坚持以银行服务窗口为主体,大力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多角度激发产融平台效能。推动19000多家中小微企业在产融平台注册上线,梳理全市51家金融机构共338项产品登录平台,实现政策性产品、银行产品、配套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系统+人工”双撮合手段,累计解决近6000笔融资需求,平台总融资额超380亿元。二是推进线下产融中心功能集聚。市产融中心位于泰州金融广场17号楼,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主管,是全市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中心已有20家银行和3家保险公司入驻,市人行、银保监、省再担保、银联商务等单位也设置了配套服务窗口,为来访企业、群众办理近3万笔窗口业务。三是打造融资服务“三部曲”。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创新推进“系统批量配对,专业对接撮合,联合会诊帮扶”三步联动企业融资服务模式,深入各个乡镇、园区召开联合会诊活动,帮助困难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累计开展了10多场联合会诊活动,组织超过500家企业参会,通过逐企上门走访,解决100多家困难企业融资难题。 4. 推进企业法人数据库建设,建立融资白名单。为促进政府服务和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市政府整合全市各部门(单位)业务系统的涉企数据,建立企业法人数据库,通过融资白名单制度,更好实现对企业的精准服务和精准监管。一是完善企业法人基础库建设。以现有法人库为基础,梳理汇总各部门(单位)对企业法人库的应用需求,建立数据归集和共享交换体系,确保涉企数据应归尽归、鲜活全面。依托企业法人库建立健全涉企评价体系,实现企业自动分类与监测预警,按照不同类别实行差别化指导施策,加强供需对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建设地方企业征信系统。为完善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链条融资服务体系,提供更详细全面的征信数据支持,2018年,经市政府批准,市金控集团成立泰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截至2020年2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已接入产融平台,采集30多个政府部门和10多个公用事业单位涉企信用信息1.3亿条,企业数据釆集授权书采集总量达1.1万户。三是建立融资白名单制度。市工信局加强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筛选,形成十佳百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一系列优质企业名单,定期向金融机构对接推送,为企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中的A类、B类企业为重点,推荐一批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进入省工信厅融资白名单名录,市工信局将会同相关单位积极帮助列入“白名单”的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为优质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市政府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部门、市(区)、园区以及金融机构的联动作用,组织开展金融助力实体“五大行动”,着力建设企业融资畅通工程,推动各项金融惠企政策落地生效。 1.围绕政策落实,建立月度监测督查机制。按月对市(区)和金融机构政策落实情况组织监测和督查,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的,通过组织约谈、上门督导、书面通报等方式予以警示,督查结果与效能考核挂钩。 2.围绕需求见底,建立市县两级企业融资需求库。分市级职能部门和各市(区)两条线,深入开展企业(项目)融资需求摸排对接,逐企了解存量贷款接续和新增融资需求,建立市、市(区)企业融资需求库。同时,组建金融顾问团队,直接上门对接融资需求,宣传惠企政策和产品,指导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实现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3.围绕强化支撑,建立产融对接四级网络。以市产融中心为融资服务主阵地,依托各市(区)金融局设立分中心,在所有园区和重点镇街设立金融服务站,园区内企业设置融资专员,形成“市产融中心—市(区)产融中心分中心—园区金融服务站—企业”四级联动的“1+7+N”产融对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融资服务工作组织化程度。 4.围绕配套升级,打造融资服务全流程。引导金融机构与征信公司合作,开发更多信用产品,提高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按照市级5亿元、各市(区)3亿元标准,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规模,推动市级转贷资金向公司化方向运作转变,提高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从征信、担保两方面,加强融资服务配套能力。 5.围绕银企对接,举办“情系实体、融通凤城”系列活动。按月组织银企对接活动,现场为企业解读部门金融惠企政策,介绍金融机构明星产品和服务。6月10日,组织第一场启动仪式暨银企对接活动;7至12月,每月计划分别与其他金融助力实体联席办成员部门,围绕外贸、制造业、农业等主题开展专题银企对接活动,提升银企需求对接精准度。 6.围绕内培帮扶,组织百场企业融资系列培训。以乡镇(园区)为载体,依托银行业“百行进万企”专项活动,组织企业参加融资培训,通过银行专业讲解,为小微企业普及金融常识,讲解普惠产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将培训成果纳入相关金融机构评比竞赛活动,定期评出明星经理、明星产品(服务),进一步激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