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6095
届次
四届六次
承办单位
规划局;
标题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的建议
建议人
王红英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我市现有的城市建设一直在“补课”,缺少引领。比如,路网建设,各市区各自为政,导致断头路、瓶颈路较多,有限的交通资源难以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 建议,聚焦海陵、高港、姜堰和医药高新区四区融合,围绕“港口名城”、“医药名城”建设,放眼第二个“一百年”,做好在长三角城市群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城市长远大规划,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形成过程:1月18日下午,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临时动议,撰写经过了集体讨论。 建议承办部门:市规划局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A” 泰规建函[2016]14号 市规划局关于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 第jy2016095号建议的答复函 王红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组建较晚,与周边城市相比,城市建设基础较差,且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近20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从规划来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履行部门职能,提高规划水平 1.不断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完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我局坚持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思路,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编制体系逐步健全,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规划工作,规划指导作用逐步增强; 2.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从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局技术审查会、专家咨询会、城乡规划委员会等各种议事制度,制定一系列规划管理法规和规定等方面着手,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规划引领; 3.不断加强热点难点研究,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围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优美城市形象,我局开展了历史文化名城(含街区)保护规划、重点地块城市设计、空间特色研究、文化形象研究、主城区水特色研究、双水绕城景观设计等规划和研究;围绕市民关注的农贸市场、社区用房、水系、绿化等,完成了农贸市场布局规划、社区用房布局规划、镇村布局优化(包含海陵、高港、姜堰、高新区)等专项规划,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形象与品位。 二、加强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发展 姜堰撤市设区后,海陵、高港、姜堰和医药高新区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主动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新常态、行政区划调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我局于2013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了泰州市2030年发展战略研究,提前以高标准、高水平的谋划来引领城市发展。 2030年发展战略研究对泰州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指导下,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海陵、高港、姜堰和医药高新区之间的“四区融合”问题,开展了泰姜一体化专题研究;今年,结合市委提出的“四个名城”建设,我局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了再次深化,对海陵区、高港区、医药高新区和姜堰区在区域融合和“四大名城”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主要功能和特色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明晰各区定位。 三、近期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空间结构跨越 综合空间资源特征和设施建设机遇等因素,中心城区空间组织逻辑将逐步实现由“小南北”结构向“大东西”结构、带状“双城”结构向“多体系”的网络结构转变,向东部实施结构跨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2.完善“一体两翼”城市框架 按照“北控、西优、南进、东连”的城市空间发展走向,加快建设以海陵老城区、周山河新城、医药高新区融合发展为“一体”,重点建设城市东南未来高铁新城板块;高港区、姜堰区特色发展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组团布局、融合发展”大城市。 3. 加强各区功能组团联动 加大组团交汇地区规划建设力度,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快速路网体系,规划建设城市大外环,构建组团间快速交通体系。强化产业与服务的联动发展、强化空间布局与设施的协同、强化沿江与内陆功能体系的联动。 您关心的具体问题,如道路建设问题,我局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2014年,我局负责起草,经市政府下发的《关于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的通知》,对我市城市道路建设实行“六统一”,即统一道路规划红线,统一道路断面形式,统一地下管线布局,统一路面设施标准,统一道路绿化景观建设,统一规划建设程序。2015年,我局组织开展了中心城区道路红线控制研究,对城市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重新审视,进行协调和细化,落实到用地控制,形成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红线“一张图”,为规划管理及道路交通建设提供依据。针对市区断头路、瓶颈路较多的问题,对主城区规划未实施道路进行摸底调查,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为下一步城区道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规划局 2016年6月23日 单位负责人: 联系人姓名:梁睿娟 是否已面答:已面答 联系电话:86198982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