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9072
届次
五届三次
承办单位
泰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标题
关于加快推进农旅融合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
建议人
苏久红
代表意见
满意
办结类型
A
内容
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富裕,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意,农旅融合发展农村产业新业态,正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17年,《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获批。这一规划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的发展理念,是“两聚一高”在泰州的具体实践。规划提出构建四大绿色富民产业链,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进农旅结合,完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千亿级“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打造长三角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基地。 我市推进农旅融合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获批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国首家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示范区,创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镇村建设成效明显,黄桥、戴南创成国家级特色小镇,兴化千垛田园综合体成为国家级试点,缸顾乡东罗村等5个村成为省级试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打造的全国湿地样板,泰州凤城河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兴化垛田湿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李中水上森林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森林。这些为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虽然农旅融合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很好,但仍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发展中问题也不少。总体来看,规划思路不够明晰,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引导不够,缺少大项目支撑,缺少高知名度品牌和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农业旅游产品;支持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餐饮、民宿和农副产品销售等都未能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此,为加快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总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据此建议: 一、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 高度重视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研究,科学谋划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以高效、外向、生态观光农业为方向,引领现代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着力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以生态资源为基础,旅游带动发展为纽带,分片、分区培育拳头生态农业产品,打造农旅精品化项目。同时,深入实施农旅示范工程,盘活闲置资源,制定乡村旅游扶持政策。以“农旅示范点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示范精品,放大典型示范作用。 二、挖掘农业农村旅游潜力,做好农旅融合大文章 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旅游品牌优势,积极推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围绕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开发“旅游+”“生态+”等农业多功能模式,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一系列田间景观小品、农耕文化体验馆、生态文化体验教育示范基地、康养中心等,对景区外的经营门市实施统一招牌安装,形成旅游区域的独特风格,不断提升景区内部环境;立足本地资源,紧紧围绕“兴化大米”“泰兴白果”等国家地理标志、“泓膏”大闸蟹等优质农业品牌,做好农旅融合大文章,策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旅融合产品;切实完善道路、餐饮、休闲、公厕等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延伸生态旅游链条,在景区出口处建立旅游商品店,出售拥有地方特色的特产,既能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又能丰富景区的二次消费项目,带动休闲农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的扶持力度 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希望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及人才队伍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进一步推进农业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和市场培育等,积极鼓励农民、农村经济能人和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做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域一业”的规模特色发展。对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加强礼仪培训,持证上岗,并做到统一着装;对行业管理,要求成立服务业协会,管理本行业的价格与质量;对农产品加强监管,对重点农产品实施统一包装,登记销售;对各大旅行社制定奖励措施,凡来我市旅游的旅游团按游客量给予奖励,统一结算。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苏久红代表: 您提出的 “关于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文旅、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旅促农、以旅富农、以旅助农、农旅互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主体数量705家;全市共建成省星级乡村旅游区6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21家,田园牧歌、姜堰溱湖绿洲、泰兴祁巷小南湖生态园成功创成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实现零的突破。旅游风情小镇建设进展顺利,溱潼会船风情小镇、沙沟渔文化风情小镇、宣堡银杏养生小镇、西来埭上人家小镇等4家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名单。“红膏大闸蟹”“溱湖八鲜”“河横大米”“大地蓝丝绸”“竹泓木船”等一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和装备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数量1250多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4.3万人次,其中农民3.7万人,带动农户数10.8万户。 二、政策推动力度加大。各地高度重视农旅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领,加大推进力度。《泰州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和规划布局,规划打造四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发展带。2018年编制完成的《泰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泰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市农业农村部门对获评的省、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泰州市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奖励补助意见(试行)》文件,对新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给予15万元的奖励补助,2015年以来,国家、省市级用于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达1000余万元。加强考核推动,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纳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全域旅游考核范围,落实责任压力,推进工作落实。 三、服务配套逐步完善。积极策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旅游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提升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各地及相关单位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重点村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厕所、道路、标识等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适应乡村游、自驾游快速发展的形势,完善市区旅游交通道路标识系统,在新建的标识系统中,全市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都纳入其中。兴化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大通景公路建设,既疏缓了旅游旺季通达性差的问题,也为游客提供了观赏里下河地区农村大地景观的便利。针对目前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一线人员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制定专项培训计划,聘请相关专家,加强对镇、村干部、投资业主、一线员工的专项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致富能力。 四、富民效应逐渐显著。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逐步摆脱单一的观景、采摘、垂钓等初级模式,向休闲、养生、科普、互动以及带动农产品销售等更为丰富、经济效益更佳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泰兴小南湖生态园实行整村开发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研学游旅游产品,年内接待规模已达8万人次,产品覆盖泰州并向周边城市延伸。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万元。姜堰溱湖绿洲以“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发力点,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出现了“乡村旅游+房车露营地”、“乡村旅游+运动健身”、“乡村旅游+亲子活动基地”等项目产品,为小杨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全年用工达到1.6万人次,旅游从业人数中本地居民占到18%。东罗村引进万科集团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合作模式,兴化文公司与万科集团联合成立万兴商贸公司,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致力于兴化农产品的营销,取得较好市场效果。 今后,我们将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泰州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充分吸纳建议中的内容,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调动农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将村庄风貌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规范运作,综合利用农户闲置资产与乡村各类资源,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通过定点采购、帮扶销售农副土特产品、输送客源、培训指导、资产收益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