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006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工信局;财政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标题
关于在新形势下我市船舶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建议人
程鲲鹏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在我市“1+5+1”现代产业体系中,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既是特色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链从造、修、拆船到船配一应俱全。产业规模上,2019年,我市已经成为全国造船第一大市,同时也是全国优势民营造船企业集聚地。产业竞争力上,我市的龙头骨干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完工量、新接订单民营企业前三名,均被泰州船企囊括。中高端船型竞争力明显提高,交付了多艘节能环保主流船型和两高船型,同时在向军辅船业务拓展。船配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譬如亚星锚链、江苏远望等企业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可以说,产业基础相对牢固。 一、问题 面对当前智能化、信息化浪潮不断纷至沓来的客观情况下,在国际金融市场和边缘政治依前景不明朗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市船舶行业还存在:产品附加值低、研发能力偏弱、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船舶行业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我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着力协助企业突破在重大项目的引进。突出招引关键配套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鼓励自主创新。同时在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条件和当前海军装备的国产化浪潮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产业的对接和孵化作用。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工信局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力图充分发挥我市高技术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联盟的平台作用。通过量身打造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积极为本市的涉及产业链的上下游代表企业牵线搭桥,做好供需双方的精准、深度对接:倡导联盟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协同攻关,解决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鼓励和扶持联盟内部的船舶企业和船配企业之间在高技术附加值和首台套供货产品上的合作。这样即可以降低船舶企业的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为配套企业的产品走上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联合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出台并深入企业宣贯相应的鼓励政策,组织本市专业领域内领先的船企、船配企业,与省、市外相关研究院所在关键技术,譬如船舶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等的对接突破,将产品助力推向高端、新兴市场。真正落实实体制造业在供给侧的改革。 2、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卫生、住建、教育部门,对我市船舶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精准建档建库。定期走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事业发展、子女入学、家庭医疗、房屋购买、职称评审等相关事宜,并提供一定的优惠利好和绿色便捷通道。同时契合我市大力推行智能化+政府工作的创新思维,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的监测手段,尤其让高层次人才在泰州本土优质企业内部实现流动和匹配。扎根泰州,离不开泰州。留住了人才,实体企业的发展才有了源泉。 3、将我市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地开展到企业一线。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工信、财政部门,制定“一企一策”的帮扶引导政策,对照企业产品特点和研发计划,组织业内专家针对性的标准解读,同时着力引导船舶行业内的各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到各类细分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从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典型企业,终推动我市船舶产业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我市船舶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州市工信局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jy20200006号建议的答复函 程鲲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在新形势下我市船舶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船舶产业是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地标性产业和靓丽名片,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围绕提升我市船舶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造船产业本地配套率、加强船舶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我市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的转变。 1、加强产业研究,理清发展思路。2019年,市工信局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江苏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对我市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我市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总体思路、目标、路径的建议,绘出了我市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的思维导图。根据高端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市工信局在走访调研重点市(区)、重点园区的基础上,结合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推进的整体部署要求,经分管市领导审阅同意,制定并出台了《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2019年高质量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当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了全年工作方案。 2、发挥联盟作用,推进产业合作。高技术船舶产业联盟成立后,为更好地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进我市高技术船舶及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积极组织谋划产业联盟活动。2019年,举办了两次船舶建造企业和配套企业座谈会,通过组织市(区)工信部门分管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和重点配套企业主要负责人走访重点船舶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让船舶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共同推进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我市高技术船舶及配套产业联盟相关企业走进南通,学习南通地区智能化造船新模式和豪华邮轮建造经验。组织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交流,全年全行业共发表文章70篇,为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加强科技交流,提升发展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新时代科技新长征”活动部署要求,积极与各市(区)加强对接,召开活动计划制定专题会议,结合全市以及各市(区)产业特点,统筹安排,形成了全市活动计划安排。2019年,共组织泰兴市、靖江市、高新区、兴化市、高港区和姜堰区实施6次科技新长征活动,行程到达北京、上海、浙江、哈尔滨、武汉等省(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搭建了专家库、专家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等“三库”,首批入库专家50位、成果57项、企业需求124项。围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举办了“泰州制造.央地合作”北京活动、特种泵阀领域交流对接活动,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省工信厅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的赞扬。组织企业参加了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第三届工业设计展等活动。 4、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企业发展。一是出台市级扶持政策。2017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产业基地政策措施》(泰政发〔2017〕143号),其中第2条明确提出,“对企业研发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和超级节能环保船舶,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新接订单,按新接订单累计金额每1亿元给予最高8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鼓励企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进入军船建造行列,对签单军船建造的,按合同履约金额每1亿元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鼓励企业加快进入海工装备领域,对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工装备专用设备和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等项目的,按合同履约金额每1亿元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二是上争相关政策。积极组织新时代、扬子鑫福等重点船舶企业申报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项目,2019年度累计10个船型获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获国家财政补贴约1.6亿元。组织15家企业申报省首台套项目,成功获批12个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 5、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船企本质安全水平。市工信局提请市政府将船舶企业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列入对各市(区)政府的工业经济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意识。加强学习交流,召开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会,提升全市船舶安全标准化推进力度。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提档升级,对部分重点船舶企业如新扬子、扬子鑫福和三福船舶,动员企业在按照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的同时,重点抓改进,争取开展更高级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 下一步,市相关部门将根据《中共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要求,在做优船舶产业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等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途径,加快规模扩张、做强做大、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集中度,推动龙头企业进入世界前列。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 2、推动“两高”船型研发。鼓励新扬子、新时代等重点船企聚焦高技术船舶,加快核心技术突破,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大型集装箱船、LNG运输船、LPG运输船、化学品船、军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研发。支持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研发中心,集聚利用异地创新要素,打造“科研飞地”。实施“标准+”战略,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塑造国际影响力。 3、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加快船舶配套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船用动力、通讯导航、电子电控、甲板机械、空调泵阀、污水处理、系泊链等关键配套产品。加强重点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合作,提高船舶本土配套率。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市发改、科技、工信、商务等部门现有专项扶持资金,设立产业强市投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对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企业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船舶产业发展。 5、强化人才招引培养。充分放大《泰州市“凤城英才卡”服务细则》的政策“红利”效应、发挥“泰爱才”十大服务举措的留才功效,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凤城英才卡”,在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多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组织船舶企业赴外招聘,引进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鼓励以短期工作、讲学指导、访问交流、人才租赁等方式,柔性引进所需人才;加强与区域性人才市场、知名猎头机构及人才网站的合作,招揽船舶相关专业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建立船舶行业高层次人才库,为我市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持。 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6月12日 单位负责人: 联系人姓名:鞠建淮 是否已面答:是 联系电话:86839265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