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8114
届次
五届二次
承办单位
教育局;文广新局
标题
关于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建议人
董青
代表意见
全面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办结类型
A
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市长史立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详尽的阐释,针对泰州的市情,建议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传承其精髓。 泰州市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据我了解,目前只有泰兴市鼓楼小学建有京剧小社团,建有中国梅兰芳少儿京剧培训基地,如何让京剧这一国粹在梅先生的故乡发扬光大,让京剧成为我们泰州的文化名片,发扬与传承同样重要。 建议在面上推开创建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工作,京剧、书法、古诗词等筹、创建特色学校,举办特色活动,利用一些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举办来增加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让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市教育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jy2018114号建议的答复函 董青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着重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学科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始终。 我市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启动实施“课程整合”实验项目,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和家庭教育,做到有课时、有教材、有师资,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二、开展特色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 教育局联合文明办、团市委共同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积极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征集和宣讲活动,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充分利用泰州南唐古郡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行线路,引导学生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小小百家讲坛”、举行“墨香书法展示”、组织“寻访红色足迹”、争做“小小传承人”等传承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挖掘乡土特色文化资源,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文化教育。 一是编写乡土人文教材《美丽泰州》。2016年,市教育局牵头组织,集结一批专家学者,立足泰州历史记忆与个性文化,面向学生需要,对泰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富有创造性的梳理、概括和总结,编写了《美丽泰州》这本地方教材。这本教材全面反映了泰州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并特别关注了泰州人积极、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态度。2017年3月,首印的24000册《美丽泰州》读本已经免费发放到各市(区)和市直学校,供七年级学生使用。 二是挖掘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依托泰兴市红色文化博物馆和市内6处省级抗战教育基地,打造情景式、互动式、开放式红色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借助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放大海军母亲城效应,探索出了在校培育经常化、军地共育制度化、主题教育特色化的国防教育新路子。 三是弘扬京剧文化艺术。2009年,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局联合下发了《泰州市京剧艺术进中小学课堂实施方案》,在全国首批将京剧课程开进校园,成立了泰州市京剧少儿艺术团,让梅兰芳京剧文化品牌在家乡根深蒂固。泰兴市鼓楼小学聘请梅葆玖老先生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兼京剧艺术总顾问,学生们频频亮相于省市乃至国家级重大活动,参加“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屡获金奖;泰州市大浦小学、泰州市实验幼儿园等一些学校京剧进校园活动开展扎实,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 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与非遗保护工作者合作开设“非遗课堂”,将非遗项目引入大中小学校园进行现场展示、开展系列传承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作和演出等形式,充分展示非遗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将传统文化作为必修的地方课程,纳入课表,保证课时,定期检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指导学校利用区域优势,挖掘人文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由市教育局教研员牵头组织指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将中华文明成果、中华传统美德纳入学科教学中,努力做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育中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 三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培养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在现有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美术等学科教师中,选出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训,使之成为专业骨干教师,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专业性。 四是进一步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汉字听写大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用经典,传承经典;继续开设“非遗课堂”,鼓励学校开设书法、象棋、戏曲、空竹等社团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各类文化场所,开展学生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浸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开展“寻访家乡文化之秘”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五是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教育部门将继续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坚强保证和良好条件。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方面多作探索,努力把传统文化教育做“实”、做“活”、做“亮”,让学生亲近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传承传统,涵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泰州市教育局 2018年5月26日 单位负责人:奚爱国 联系人姓名:周燕霞 是否已面答:是 联系电话:86999847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