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9120
届次
五届三次
承办单位
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靖江市政府;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标题
关于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的建议
建议人
羊进明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B
内容
自2003年起,江阴、靖江两市就开启了跨江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2003年8月,两市合作共建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园区。2006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审,江阴—靖江工业园区被明确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成立15年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原则,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开发建设,努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特色产业,成功打造出造船、钢结等六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和总体实力均大幅提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15年过去,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并未即时革新,服务于融合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普遍性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难以支撑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联动模式遭遇“成长的烦恼”,也为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战略,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深化江阴—靖江两地跨江融合,2018年8月,经两市融合发展协调会议研究通过了《江阴—靖江创建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行动计划》,旨在打造以生态绿色为标识,以产业发展协同化、空间规划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为重点的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为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11月20日,省委娄书记专程赴靖江调研,在听取我市积极争取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工作时,娄书记指出,靖江与江阴同城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要大胆探索、精心谋划、率先推进。省有关部门要进行专题调研,确定同城化发展的工作路径和具体操作方法。为此,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创建实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时机趋于成熟。 一、创建实验区的优势条件 当前,江阴、靖江两市经济发展成绩显著,融合发展探索实践成果丰硕,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逐渐形成,两岸跨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愿望日益迫切。 (一)两市跨江融合前期实践成效明显,为创建实验区创造了良好条件。自2003年起开启江阴、靖江两市跨江融合发展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17年,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亿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20亿元。15年间园区GDP增长65倍,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1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倍,主要经济指标占江阴的5%左右,占靖江的10%左右;成功打造出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和“特色冶金—机电—汽车零部件—特色车辆”、“特色冶金—钢结构—船舶修造”两条产业链以及船舶、汽配、冶金、机电、钢结构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集群;新扬子造船、新长江实业集团、中船澄西船厂、海鹏特种车、大明重工等一批优秀企业在两地政府引导下在园区投资了大体量的优质项目。15年来,在江阴、靖江两市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融合发展实践经验,形成推动两市跨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优势、产业优势、特色优势。新的发展阶段,两市在巩固跨江融合发展成果基础上,解放思想,步调一致,合力作为,注重从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共赢利益出发,进行大胆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力求为实验区良好开局破题闯关,行稳致远。 (二)两市发展差距缩小互补优势增强,为创建实验区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江阴、靖江两市开展合作发展实践之初,两市发展差距较为明显。2003年,江阴市经济总量在全省54个县市中居第1位,靖江市居第22位;两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为5.2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为2.99倍。经过15年融合发展探索实践,两市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当前,江阴市经济总量在全省41个县市中居第2位,靖江市则上升到第12位(2017年);两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为3.7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为1.57倍(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明显缩小。从产业层次的阶段互补性来看,江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1.4:54.5:44,靖江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2.8:48.9:48.3,虽然两市同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但靖江产业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看,创建实验区有利于提升全域的产业结构层次,实现在高端装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对接布局,放大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从工业化进程的阶段互补性来看,2017年,江阴、靖江两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13万美元和1.98万美元,根据国际通过的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两市都已进入工业化第三阶段,即后工业化阶段,而且是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经济时代。在两个同处于后工业化发达经济时代的城市之间创建实验区,有利于发挥两市发展阶段的互补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新型城镇化的阶段互补性来看,2017年,江阴市常住人口165.02万人,城镇人口115.88万人,城镇化率70.22%;靖江市常住人口68.73万人,城镇人口45.05万人,城镇化率65.55%,两市城镇化都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创建实验区,在两市全域范围内统筹城镇化建设,将为第三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广阔市场。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来看,江阴、靖江两市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在产业层次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互补优势不断增强,为创建实验区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机遇。 (三)两岸跨江融合发展的强烈意愿,为创建实验区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力。创建实验区,符合江阴、靖江两市的根本利益诉求。从政府角度看,对江阴而言,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在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过程中,面临着土地、空间等严重制约,急需进一步拓展空间、延伸腹地,仅一江之隔的靖江无疑是江阴寻求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最便利选择;对靖江而言,积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江阴合作发展不仅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现实举措,也有利于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探索经验、塑造典范。随着实验区建设发展,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平台和新空间,进而提升企业的产业层次和发展能力。通过两市联动开发,将带动更多苏南企业跨过长江投资兴业。从人民群众角度看,两地具有相似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语言、文化、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发展理念等诸多方面具有共通性,无形中早已为跨江融合发展奠定了民心基础,形成了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创建实验区的目标定位 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跨江融合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一个“产业共进、设施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美”的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样板区、江苏南北高质量融合发展先行区,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作出有益探索、提供创新范例。力争形成三个效应: 一是产业发展协同化效应。以产业联盟为核心,推动两地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环节深化融合,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和重大项目实现对接配套,打造船舶海工、医药大健康、特色冶金、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港口物流、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梯队,努力建成长三角特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产业集聚区。 二是空间规划一体化效应。扎实践行沿江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联合编制江阴—靖江段长江两岸空间利用一体化详规,统筹引领跨江生态、生活、生产要素布局,促进沿江空间布局和跨江联动布局互相协调、港口航道资源统筹利用、港产城融合发展,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两岸一体管控,构建“春风绿两岸,碧水相对出”的整体空间体系,积极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生态安全带的标杆。 三是公共服务同城化效应。公共服务体系同城化进一步健全,加快推动建设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畅通、高效、绿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南北联动的枢纽节点作用进一步放大。城市功能实现衔接互补,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生态等事关民生的领域,江阴靖江两地联手联心、共融共生、宛若同城。 三、创建实验区的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创建实验区,基础扎实,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正当其时。为加快推进实验区早出成效,特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一)建议加快明确发展定位。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加快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角度,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将江阴—靖江确定为省级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并予以授牌,将实验区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明确实验方向、发展目标、工作原则和重点任务,引导其在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和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确立正确定位,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议顶层规划发展蓝图。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从省级层面统筹编制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实验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无锡市沟通,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给予江阴靖江两地更多支持,以区域视野共同推动两地城市规划总体修编,更加明确空间布局的融合、港口功能的协调、基础设施的联通、沿岸城市建设的相映,促进两地空间、功能的实质性融合。 (三)建议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这是打破行政区域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关键。建议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在省级层面上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成立江苏省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负责从宏观上开展明确发展定位方向、联系协调部门工作、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支持政策等相关工作。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无锡市沟通,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机制,研究解决实验区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建议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建议,专门针对实验区建设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实验区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用地政策、收费减免、公路建设、金融扶持、外事审批、人才引进、社会治理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度支持。支持江阴、靖江共同推进集成改革,做到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优先在实验区实施,不断提升改革效率、激发发展活力。针对优惠政策陆续到期问题,建议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更加有针对性、覆盖范围更宽(从园区延伸至两市)的发展意见,继续实施前期发挥重要支持作用的优惠政策,如发展奖励政策、省市税收留成全部留在园区政策等,并明确金融、土地、能源、人才、要素市场等更多政策优惠。 (五)建议加快解决创建中的重点难题。当前,推进过程中,政府热情高、干劲足,举措实,但面临的困难、难题也很多。对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从省级层面对于事关跨江融合、民心所向的重大现实问题优先支持、重点突破。针对人民群众呼声强烈的过江难问题,建议省级层面加快协调推动澄靖第2、第3通道的工可审批和开工建设;加速推进公共交通智慧化整合,规划过江公交枢纽建设,提高公交同城化换乘效率;研究制定江阴、靖江两地市民非运营车辆往返江阴大桥的收费减免优惠政策,全面提升两地交通便利化水平。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发改函〔2019〕51号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 三次会议第jy2019120号建议的答复函 羊进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江阴与靖江2003年起合作共建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为江阴、靖江两市全面融合发展的引擎,全国首创的跨江发展模式经过16年的实践为两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有利于双方互补共赢、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指示精神的积极探索。现结合市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会办单位意见,对各相关建议予以答复。 一、关于加快明确发展定位方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背景下,确定江阴—靖江为省级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有利于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探路,为实现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去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联合调研组、省发改委调研组到靖江就创建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得到省委娄勤俭书记批示。今年2月,省发改委对《关于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有关建议》征求意见,我市反馈意见完全赞同该建议方案。3月,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抓紧研究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意见建议的通知》要求,我市提出支持建设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争取列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二、关于系统谋划发展蓝图方面。当前,江阴、靖江两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成立“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建立“江阴—靖江融合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形成《江阴—靖江创建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行动计划》。今年2月,省发改委起草的《关于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有关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议省级层面统筹编制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实验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支持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的功能和定位,确保融合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发展过程。关于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加强与无锡市沟通方面,根据5月28日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再新编和报批城市(镇)总体规划,将组织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完全启动,一旦启动,市政府将积极与无锡市沟通协调,加强两地在空间布局的融合,促进两地空间、功能的实质性融合。 三、关于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方面。虽然江阴、靖江两市围绕园区共建已开展了长达16年的融合发展探索实践,但是服务于两市融合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普遍性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行政区划的割裂成为最大痛点。解决这一痛点需要通过省级层面协调,今年省发改委起草的《关于创建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有关建议》中明确提出为有效解决创建实验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层面上,成立江苏省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联系协调部门工作,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当前,江阴、靖江两市成立了“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建立“江阴—靖江融合发展协调会议”制度,两地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后,市政府也将积极与无锡市沟通协调,建立督导检查机制,研究解决实验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四、关于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方面。2003年,为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发展,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用地政策、收费减免等8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进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江阴靖江建设跨江融合实验区,既需要加强两地间自身的合作与共建,也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针对实验区建设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争取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用地政策、收费减免、公路建设、金融扶持、外事审批、人才引进、社会治理等10个方面获得省委省政府支持。 五、关于加快解决创建中的重点难题方面。一是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根据省交通运输厅2019年工作计划,目前正推进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的前期工作。江阴第二过江通道由省交建局牵头负责前期工作,省交建局多次赴江阴、靖江两地召开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协调会,项目前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前完成工可审批。江阴第三过江通道由省铁路办牵头负责前期工作,目前该通道桥位已经基本确定,省生态环境厅以苏环审〔2018〕23号文对本项目环评进行批复,靖江市也已开展江阴第三过江通道靖江段连接线及路网规划研究,前期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二是跨江公共交通。靖江市交通运输局已初拟了跨江公交规划方案,拟在已开通3条过江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加开靖江八圩汽渡至江阴体育中心的公交4号线,用于解决沿江园区企业和往来两地打工人群交通出行,近期计划将公交238路(靖江汽车站至鑫福船厂)中途绕行至靖江汽渡,公交236路(靖江汽车站至东兴镇政府)延长至靖江汽渡,后期根据客流情况,再实施线路优化和新增。同时计划在江阴靖江园区城南大院南侧新建公交枢纽站,在靖江汽渡新建公交首末站、候车亭。靖江市交通运输局也将积极争取市财政补贴,对跨江公交可持续运营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提高跨江公交同城化换乘效率和公共设施互通共享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会同靖江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抓紧与省有关部门深度对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力服务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