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ya2016001
届次
四届六次
承办单位
宣传部;文广新局
标题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吉祥文化产业的议案
建议人
徐国平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建设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大名城”战略之一。泰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具有深厚的吉祥文化沉淀,大力挖掘和推进我市吉祥文化产业对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具有深厚影响。 一.必要性: (1)吉祥文化产业是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吉祥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 (2)吉祥文化元素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一、二、三产业嫁接和融合,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为富民强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增辉添彩。 (3)我市吉祥文化产业还存在发育程度不高、创意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二.可行性: 我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吉祥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吉祥佛教、吉祥民俗、吉祥工艺绚丽多彩。在此基础上的吉祥文化产业如木雕、壁纸、宫灯,乐器、木船等,初具规模。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7亿元,2011年至2014年间,年均增长13.4%,高于全市10.8%的GDP同期增速。 三.措施建议: 第一.要依据吉祥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吉祥文化产业中长期规划。 第二.要建立吉祥文化产业促进发展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 第三.要建立吉祥文化产业促进发展引导资金。 第四.要动员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吉祥文化产业建设。企业、园区、村组、个人都行,外资、内资皆可。 第五.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吉祥文化产业集群。力求“一市(区)一业”“一镇一牌”、 “一村一品”。 第六.要构建吉祥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行政审批、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徐国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市吉祥文化产业”的议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人们对吉祥文化的追求逐年上升,传递、赠送吉祥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喜好,吉祥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也悄然兴起。抓住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深入挖掘泰州吉祥文化资源,充分加以开发利用,培育吉祥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吉祥文化产业集群,既能不断丰富泰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又能成为“泰州太美 顺风顺水”吉祥城市形象的支撑,还能助推泰州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举多得的战略性选择。去年十月,我市召开泰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推动泰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大力发展吉祥文化产业。 今年三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派出专家考察泰州,并授予我们全国首家“中国吉祥文化之乡”称号,这是泰州文化名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围绕充分彰显吉祥文化主题,“形成文化、产业互动的良性格局”,让“吉祥文化看泰州”成为共识,实现文化惠民、乐民、富民,在擦亮牌子、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做强产业上再下功夫。目前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吉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对泰州吉祥文化资源进行清仓盘点,分门别类系统梳理,摸清家底。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泰州吉祥文化资源特点,突出吉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途径,注重发展的科学性、操作性、市场性和效益性。 二是培育多元吉祥文化市场主体。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向其集聚,促使其在做大做强、寻求规模优势的同时,向跨行业方向发展,从“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利用闲置的民居、厂房、产业园区和机关办公用房中整顿清理出的房源等设施构建一批众创空间,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业创新激情。培育各类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文化企业提供资信评价、无形资产评估、项目风险评估、融资咨询服务、项目融资担保、文化产品保险和拍卖等服务体系,帮助文化企业解决影响发展的各类难题。 三是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吉祥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引导资金、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充分调动投资商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选择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融资。采用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积极吸收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搭建投融资平台,依托泰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办理各类文化产权托管,提供交易见证、过户、质押登记等服务。 四是强化吉祥文化产业人才支撑。制定吉祥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由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新局牵头制定《泰州文化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保障。重点引进一批新兴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策划、研发设计、流程再造、产品营销等紧缺人才。搭建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构建柔性引进机制。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在泰州中、高等院校中,设立吉祥文化方向专业,系统培养专门人才;大胆聘用吉祥文化乡土专家,在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同时,抓紧实施“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形式,增加专业技术骨干、重大项目带头人的收入待遇。培养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各市区应借鉴市内外的做法,创新建立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五是创新多层次多形式营销宣传。通过开展媒体营销。创立泰州吉祥文化产业实时实景网站,推介泰州吉祥文化。同时,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开设吉祥文化产业专版和专栏、增加吉祥文化产业专题;利用节事活动进行宣传营销。抓住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会船节、菜花节及各种会展活动等机遇进行营销,借势宣传,放大影响;策划举办一系列研讨、沙龙等主题活动,如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泰州学派国际研讨会等,为泰州发展吉祥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初步思考。长期以来,您一直关心宣传文化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欢迎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泰州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2016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