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43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卫生健康委员会;红十字会
标题
关于推动全市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建议人
闻韵萍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一、时代背景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50%以上,而且90%发生在医院外。我国每年有约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抢救时间和方式是在事件发生的4分钟内施以心肺复苏术和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左右;6分钟后施救,成功率仅为4%;超过10分钟,成功率几乎为0。而在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救护时间内,急救车和专业救护人员往往无法赶到,这时,现场第一目击者才是最有可能把握生机、扭转乾坤的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公共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但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到1%,“不会救”和“不敢救”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公众对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投放使用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情况下错失施救良机,让人扼腕叹息。因此,加快公共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急救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公众认识不足。很多市民对心源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急救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少人认为现场急救是医务人员和专业急救人员的职责,普通市民既无施救义务,也不具备专业技能。 二是技能普及不够。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虽然加大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但存在增量不增质的问题,一方面,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普及率不高;另一方面,参训人群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偏低,实操能力不强。 三是设施投放不足。AED是对付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器械,使用者无需专业背景,只要按照提示操作即可完成心率分析、除颤。配合AED实施心肺复苏术,能大大提高施救成功率。我市从2016年开始在公共场所投放AED设施,目前共投放11台(其中,泰州市区6台、靖江3台、泰兴2台),投放数量明显少于周边发达城市,绝大多数学校、交通枢纽中心、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和其他人员密集区域没有配备AED设施,部分已投放的AED设施没有面向公众开放,维护不及时,成为一种“摆设”。 四是政策保障滞后。针对当前公共急救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市还没有对原有的政策文件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在普及急救技能、投放使用AED、施救者免责保护等方面还缺少相关政策保障。 三、几点建议 1. 加强普及培训。继续加大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多层面、多途径向大众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提高大众对AED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的技能培训,将应急救护技能纳入学校教职员工、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警务安保人员、新录用公务员的必训课程。 2. 加快设施投放。制定全市投放AED的布局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大在学校、交通枢纽中心、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的配置力度,并把投放AED设施纳入大型建筑体竣工验收的指标体系,提高AED设施的覆盖率。所有AED设施应安装在显要位置,由所在单位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发我市急救服务手机APP系统,制作AED定位导航图,方便市民快速查找、就近使用AED设施。 3. 优化资金投入。一方面,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将公共急救宣传、急救技能培训、AED购置维护等费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另一方面,加大社会动员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纳公众募捐、单位自行购买、社会资本参与等方法,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4. 完善政策保障。修订完善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对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AED的投放管理、施救者免责保护等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卫办函﹝2020﹞88号 市卫健委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jy2020143号建议的答复函 闻韵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全市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危急的急症之一,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实施CPR与AED除颤,最理想的是公众在现场实施AED除颤。AED除颤仪又称“救命神器”,当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先给患者做心肺复苏,打开AED机电源,将两个电极贴在正确位置,设备自动识别心室颤,操作只需根据语音提示和动画演示进行。正常情况下,使用者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熟练使用,适合非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多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急救体系建设,加强院前急救顶层设计、加大急救经费投入、提升AED等急救装备标准化配置水平,促进全市公共急救工作有序规范发展。 一、泰州市公共急救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12月,我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95家,配备急救车辆30辆,建成公民急救体验馆1个,与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泰州市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援指挥中心,累计在城区投入AED设备14台,分别位于市政府办公楼、泰州火车站(候车大厅一楼服务台)、汽车客运南站(售票大厅服务台)、市卫健委(一楼大厅)、万达广场(地下一楼总服务台)、市图书馆(一楼总服务台)、市泳泰凤凰游泳馆(教练办公室)、市人民医院南院(一楼门诊大厅)、市急救中心大厅、市财政局大厅、市行政服务中心(一楼服务台)、市泰来苑小区、公安姜堰分局、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厅),靖江市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3台,泰兴市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2台,全市公共急救体系在逐步完善中。 二、前期已开展工作 1.加强急救知识普及。近年来,在做好专业急救工作的同时,市卫健委积极引入国际“第一目击者”急救理念,通过急救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警营等各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急救知识,以提高公众急救效果。市红十字会在全年救护培训经费中单列专项资金购买迈瑞AED一台,价值2.2万元,同时向省红十字会申请AED训练机7台,配备到各市(区)红十字会,充实基层培训力量。2019年,针对全市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学校学生、企业职工、环卫工人等群体,深入70个机关部门、30家企业、110个社区、40个乡镇、100所学校开展急救培训活动89场、科普讲座400多场,完成初级救护员培训5549人,普及救护培训94532人。同时,全市红十字系统加强对心肺复苏和AED操作技能的培训,将AED的使用培训纳入应急救护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增加AED操作内容及培训时间,有效推广普及了急救知识和技能,为提高全市急救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开展公众除颤计划,对抢救实施者予以免责保护。2019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实施的《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鼓励具备救护技能的公民,在他人出现伤病或者处于其他生命健康危险时,实施紧急现场救护。红十字会应当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鼓励红十字会等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这是我市首次以《条例》形式,对AED等急救设备的配备、使用、培训等内容进行明确。 3.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多方支持,合力做好救护培训各项工作。市卫健委出台《泰州市“十三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和公共场所配备自救设备作为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内容之一,在《2020年全市卫生应急工作要点》中也已对各市(区)提出明确要求,“各市(区)要紧密协同红十字会等部门,加大AED设备在公共场所投放和布设力度,加强对现有AED配置所在场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争100%通过培训并发证”;市委党校将急救知识纳入新招录公务员培训内容;市公安局、保安公司将应急救护培训作为一线民警、辅警及保安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市教育局把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作为分管安全副校长培训内容之一,部分学校还选派优秀老师代表参加救护师资培训,并利用开主题班会、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宣教。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在车站、商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急救知识宣传栏、广告牌,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彩页,在泰州电视台、泰州日报、泰州发布等媒体开辟专栏宣传AED使用及急救知识,举办大型应急救护技能演示,让市民认识AED,体验心肺复苏操作,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2.持续增大配备范围。一是扩增量。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争取将AED购置、后续维修、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捐助,鼓励商场、景点、场站、养老机构等自行购买AED,协调教育部门在综合性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投放1-2台,协调住建部门在大型建筑体落成之前鼓励开发商投放1-2台,协调应急部门鼓励工厂企业负责人在车间投放1-2台,等等。契合2022年省运会的筹办,争取依托组委会购买一批移动AED,充分用好“省运红利”。二是优存量。优化现有AED设备布局设置,将市卫健委等部门AED设备优先调整至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人流密集且体育运动频繁场所,进一步促进全市AED设备空间布局合理化。强化政府调控作用,结合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AED配置使用,加密配置率,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人员密集场所每5万平方米至少配置1台、景区每500米配置1台的覆盖率(4分钟内可抵达)。 3.持续加大操作培训。加强对心肺复苏和AED操作技能的培训,将AED的使用培训纳入急救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严格规范救护培训内容,增加AED操作内容及培训时间,推进AED培训工作向社区的持续延伸,确保参加培训市民都掌握AED操作流程。加强对现有AED配置所在场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争全部通过培训并发证,着力推动我市公共场所AED使用率迈上新台阶,助力打造泰州“健康名城”的城市品牌。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