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39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标题
关于建立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机制的建议
建议人
卞新峰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制定出台《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省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稳定的生产保供机制。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要将规模化生猪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保障畜禽养殖用地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要在推动村庄内小散养殖场(户)退出的同时,合理布局,加快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坚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要统筹规划养殖废弃场的处理,充分发挥生物处理作用,变废为宝。 二是推动政策落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部署要求、政策精神,严格按照属地责任,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市及市(区)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指导性文件,明确不同规模畜禽养殖用地规定和办理条件、程序指引;加大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提高覆盖面;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加强防疫、检疫、屠宰监管。 三是强化引导推进。既要尽快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又要防止养殖无序,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外调和内养关系,避免生猪养殖从围追堵截到遍地开花,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切实加强猪肉市场价格动态监测,提早做好生猪生产的微观监测与预警。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要求,指导和推动中小养殖场户升级改造,防止养殖污染“翻烧饼”,推动生猪饲养走向均衡生产、稳定供应的良性循环。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卞新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以来,由于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环境整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生猪产能下降明显,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恢复生猪生产目标列入2020年高质量发展考核,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工作。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立足部门职责,抓好措施落实,全力保障恢复生猪生产的稳步推进和市场的稳定供应。 一、合理布局生猪产能。生猪生产布局优化调整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去年12月份,我局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通知》,要求各市(区)遵循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客观要求,规划布局生猪产能。根据通知精神,指导全市各地从四个方面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产能合理布局和加快恢复。一是稳步提升现有产能。对正常生产的养殖场(户),侧重94家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实行包片包干责任制,推动产能的稳步提升。二是大力释放潜在产能。通过调查走访,对1600家空栏但具备复产能力且有复产意向的养殖场(户),“点对点”指导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帮助制定“一场一策”的改造方案,并尽快落地实施。三是全力推进在建产能。对兴化温氏华统等9家在建新建和改扩建生猪养殖项目,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早产快产。比如:泰兴的顶旺畜牧有限公司,我们多次到场实地调研,帮助协调贷款融资、建设用地等问题,目前已完成建设,6月底进猪;姜堰的加农生猪养殖有限公司,4月底完成旧场改造,经风险评估合格后进猪饲养,现已栏存1207头。四是招引落地新增产能。积极招引大型养殖企业来我市投资,发挥大企业“压舱石”的作用,高港区牧原、海陵久成牧业、靖江东方希望、姜堰牧原项目先后落地,都是年出栏5-10万头以上的养殖基地,今年年内均能投产。与此同时,由于养殖成本增加、猪场设施简陋、饲养技术缺乏等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小、散户逐步退出市场。 二、全力保障养殖用地。我局多次对接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部门,全力保障生猪养殖用地需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市(区)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遵循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客观要求,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专题研究成果,综合考量禁养区划定、环境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及生猪养殖用地规模要求,合理安排,科学布局。同时,落实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取消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等规定。此外,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单列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用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重点支持符合规划、生态循环型猪场的发展用地需求。对新建规模猪场按每5万头产能安排3亩建设用地指标,提请省级统筹解决,积极保障生猪养殖用地。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回头看”及调整工作,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自查自纠后,全市现有禁养区118个,总面积1149.12平方公里,与2017年相比,面积减少了779.78平方公里。 三、强化政策扶持引导。2月24日省政府出台了促进恢复生猪生产的政策举措(“猪九条”),为贯彻落实好省政府政策,我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政策调研,提请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恢复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我市政策是在省政府“猪九条”的基础上,针对生猪生产实际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内容涵盖了对各市(区)完成目标任务的奖励、种猪的引进补助、规模猪场的扩能增量、生猪养殖地方保险政策的补充、非洲猪瘟防控设施的投入等方面。其中,养殖保险上,将育肥猪、能繁母猪保险金额分别从800元/头、1500元/头最高增加至1600元/头、3000元/头。政策的出台,对调动各地恢复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和增强生猪养殖者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四、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坚持一手抓恢复生猪生产,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非洲猪瘟防控为重点,组织各地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网格化管理,落实313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挂钩服务1307家生猪养殖场(户)。开展非洲猪瘟专项监测、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生猪屠宰环节官方兽医驻场、非洲猪瘟自检“两项制度”。同时,针对天气转暖后蚊蝇孳生、鼠类活动频繁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在全市开展了灭蚊灭蝇灭鼠暨清洗消毒专项行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生猪生产安全体系。此外,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组织编发1500本《泰州市恢复生猪生产技术手册》至生猪养殖业主、场方兽医,强化培训指导,为生猪恢复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五、抓好保供稳价工作。市发展改革委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并实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方案。从稳定生猪生产、优化生产布局、改善市场流通、加强储备管理、调节市场供求、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压实部门责任,并建立了全市生猪市场调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冻猪肉储备任务。在省政府下达800吨储备任务的基础上,提升至1000吨。三是做好储备肉投放工作。从1月3日至目前,委托市区各大超市肉类专柜、相关农产品平价商店、“菜篮子”工程销售点等共30个网点作为投放点,持续向市场投放销售市级储备猪肉。四是兜住民生底线,精准实施价格补贴。及时启动价格联动机制,跟踪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从去年4月开始,泰州市区(不含姜堰区)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249.8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密切协调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等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推动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全力保障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最后,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