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5048
届次
四届四次
承办单位
文明办;城管局
标题
强化市民文明素养教育、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建议人
袁金刚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关于强化市民文明素养教育、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建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泰州市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城区,市民都感觉到城市变绿了变美了变亮了,大家的幸福指数增加了,很有自豪感,但在2014年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市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制观念淡薄。比如有的人在损坏公共设施,损毁绿化栽种蔬菜,把违法违规行为视同儿戏 。二是文明意识、道德意识淡薄。目前,市民中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果皮、纸屑、食品袋,乱倒垃圾,乱穿马路,公共场所随意抽烟、大声喧哗,机动车抢道占道、乱停乱放、乱鸣喇叭、乱闯红灯等现象随时发生,随处可见,且比较严重,这说明市民的文明素养还不高。三是经济利益驱动。违章占道经营、“店外设摊”、住宅小区和城乡结合部违章建筑等行为损坏了公共利益和城市整体形象,但却满足了个人私利。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城市文明的建设和招商引资软环境的建设。 为此,对城市管理特提三点建议: 一、加大城市管理的宣传力度。各级宣传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媒体、街道社区等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在运用公交车、站台、宣传栏、电子屏、广告墙、报纸、网络等众所周知的媒介进行宣传的同时,一是分利用“泰州名嘴”、“百姓大讲堂”、“道德宣讲团”以及各村(社区)的百姓大舞台定期开展文明礼仪方面的宣传;二是宣传部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应对发生在市民身边的各类不文明现象进行报道,尤其是电台、电视台、报纸应减少一些获益性广告增加文明礼仪方面的宣传,且常年坚持;三是各机关、企事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应将文明礼仪的学习和教育作为对公民(职工)的一项必备的教育内容。 二、加大城市管理的教育力度。一是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抓手,按公共文明礼仪、单位(部门)礼仪(含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个体经营户礼仪、家庭(个人)文明礼仪,分类制定适合我市的市民文明礼仪准则,特别是小区居民文明礼仪亟待出台。二是将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之中,让小手拉大手,让学校引导家庭。三是开展文明礼仪专题教育。每年确立一段时日(以一个月为好)开展全民文明礼仪教育,各行业还可以就本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如非机动车交通违章专项整治、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小区内扒翻种植整治等。 三、加大城市管理的处罚力度。一是要尽快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城市管理法规,让城市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严格执行“严管重罚”规定,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成果,对不文明行为实行监督,在媒体上曝光,让受罚者记忆深刻,自我约束不规范行为,逐步树立市民的城市意识、自觉意识和守法意识,使市民在获取环境享受的同时普遍承认并愿意承担保护城市环境的义务,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三是对一些有碍城市文明的顽疾要整合各方面力量进行治理,如对小区内的楼顶和车库违建、扒翻种植等应明确牵头部门,让住建、城管、物业、社区和司法公安等部门协调作战。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袁金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市民文明素养教育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建议》(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jy2015048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文明办长期通过建筑工地围挡、展板、高炮、电子显示屏、公交车身、公共信息终端等平台展示中央文明办统一发布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比例已达到20%-30%。2015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针对党员干部、居民群众、中小学生、新泰州人等不同群体,因材施教,认真组织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节俭养德等系列活动,通过道德讲堂、百姓大学堂、文化讲堂、市民学校等教育阵地,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培育弘扬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文明的生动局面。市创建办长期在电台、电视台和日报、晚报开设创建专题专栏,提高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另外在晚报开设了“文明随手拍”、“文明交通曝光台”等栏目,曝光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文明意识。今年,我们也会持续在报纸、电视、电台上加强创建宣传,引导规范市民行为。近期,我们正在起草“文明好习惯 十要十不要”方案,旨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文明素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化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测评测评中,我们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纳入了考核,占30分,这一项由市整治办考核。城管局把“保姆城管、精细城管、效率城管”的理念思路贯穿到考核中,从整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乱涂乱画、乱堆乱放、车库违建、扒翻种植等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烦心事管起,做好服务文章,力争成为城市“好保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 最后,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