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59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标题
关于稳定农技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建议人
郏成洋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目前农业农村局的下属事业单位编内人员365人,截止2019年底具备高级职称的100人,中级职称154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11人。近5年,一共招引专业技术人员 34人。其中原林牧业局招聘26人,原农业局招聘3人,原水产局招聘3人,原农机局招聘1人,原招聘农工办1人。2017年以来共有7人因考取外单位调离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支撑,现在基础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存在的问题有: 1、本职兼职交叉影响技术单位职能发挥。除兽医站以外,乡镇涉农机构单位的人、财、事三权均归乡镇统一管理,在做好本专业职责以外,很多的精力都是在承担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有点已经离开了农业农村服务单位。 2、专业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知识结构断层现象严重,专业素质需要提升。目前,我市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之一定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专业素质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草莓、葡萄、甜瓜等设施农业技术上,我们的公益性技术服务力量已经赶不上家庭农场主的技术水平了。 3、农技人员老化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员严重老化,原农业局直属站的46人,年龄普遍偏大,都在55岁左右,50岁以下的只有3人。农技推广中心现有70人,比上年减少3人,年龄严重老龄化,50岁以上39人,40岁以下5人,到龄免职不上班的近20人。招聘名额少,相比教育系统、卫生系统每年招聘三、四百人,农业系统5年招聘34人,显得太少了。招聘人员结构不合理,近5年,一共招引专业技术人员 34人。其中原林牧业局招聘26人,原农业局招聘3人,原水产局招聘3人,原农机局招聘1人,原农工办招聘1人。农村经济管理、村庄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日益突出。 4、职称难聘用收入低挫伤农技人员积极性。当前我市农技人员待遇偏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称不能聘用,工资不能兑现,还有的虽然聘用了,但是岗位级别低,多年来从未调整过,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让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以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为例,人社局核定高级职称名额5个,其中1个推广研究员,4个高级农艺师,而目前取得推广研究员资格的有8人,其中已被聘用的推广研究员7人,还有1人未聘用,周友根同志2012年9月推广研究员资格,至今未聘用。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的有32人,其中已被聘用的高级农艺师25人,聘用率为78.1%,仍有7个高级农艺师未能聘用。农业局直属农业技术推广站情况就更差一点,27人取得副高职称,只有14人聘用,聘用率为51.9%。严婉玲58岁,顾宏华57岁,对能否聘用高级农艺师看不到希望。韦洪珍57岁,2013年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没有被聘用,2004年被聘用为农艺师后,岗位一直没有调整,现在拿的还是农艺师最低档次十级工资。对于年纪轻、学历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只能“排队”等待职称晋升机会,导致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部分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即使能够“进的来”,但也很难“留得住”。 为此建议: 1、贯彻《农技推广法》实施办法。认真贯彻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 》。结合农口机构改革,开展调研,创新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重点理顺机关、执法、事业单位、参公单位的管理模式,重点研究多措并举、引进人才,保障待遇、吸引人才,职称倾斜、留住人才,重点解决事业单位大小不一、职能弱化、管理分散的突出问题,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该组建的组建,帮助协调原农业局直属站的归属问题,优化蚕桑站的管理,建立基层兽医站建立正常的轮岗交流机制。 2、增加农技人员招录名额。借鉴昆山、邗江等地的好做法,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定向委培等方式,充实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每年至少招录10名以上事业单位人员,连续5年,主要是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农产品质量、农业环境治理、三资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解决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的矛盾。 3、提高农技人员职称聘用比例。岗位定下来后,就是终身制,除非晋级、退休、死亡才有可能让出,非农业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无望,聘用中实行“退二进一”办法,都有别于公务员管理,有待继续完善。建议针对农技人员年龄偏大、人才呈现倒金字塔、农业行业偏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聘用办法。在取得上一级资格一定年限后,如8年、10年等,在没有岗位的情况下,可不受岗位限制,聘用相应职称。如某位同志已被中级职称聘用15年时间了,取得高级职称10年了,在单位没有空缺高级农艺师岗位的情况下,可聘用高级农艺师岗位。或者工作满35年、距离退休还有2年,可以聘用上一级技术职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向乡镇(街道)、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倾斜,重点考核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推广实效。恳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时制定和出台职称聘用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广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让他们流汗不流泪,安心踏实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郏成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稳定农技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机构、优化农技推广队伍,农技推广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应用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粮食亩产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河蟹产业规模列全省第一,家禽、奶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97%、100%、73%。 一、多措并举,提高农技人员职称聘用比例 2010年,泰州市根据原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8〕23号)文件精神,印发了《泰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泰办发〔2010〕93号),全市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兴化农业系统按规定的高中初结构比例设置了专业技术岗位。近年来,尽管兴化市人社局对农业系统采取“退二进一”、英才卡人员超岗聘用等办法聘用相关人员,但农业系统内取得中、高级职称不能及时聘用到相应层级岗位的现象确实存在。考虑到兴化是一个农业大市的实情以及农业系统专技人员相对密集的情况,市人社局将与兴化市人社局共同研究,适当提高农业系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逐步缓解中、高级岗少人多的矛盾。 二、加强培训,提升农技人员业务素质 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省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指导服务能力。据统计,全市每年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超过1000人次,实现每名农技人员每两年就能接受一次集中培训,其中兴化市每年参加培训的超过300人次。实施“百名农技推广专家培养工程”。2014年,市委组织部和原市农委联合印发了《泰州市“百名农技推广专家培养工程”实施意见》,通过系统培训、“一对一”帮带、项目资助等方式,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高层次农技推广骨干人才。2015年,首批遴选出81名农技人员作为泰州市“百名农技推广专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9年,遴选出第二批培养对象72人。 三、创新途径,加快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补充 为加强农业农村后备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市委组织部、原市委农工办、原市农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实施意见》(泰农〔2018〕27号),联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推荐就业”的培育方式,连续五年,每年招收具有泰州户籍,并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农村工作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40名左右作为定向培养对象,参加涉农专业学习,学生在录取后与所在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在校期间学费与住宿费全部由市财政承担,毕业后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三年全日制大专文凭,并由所在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或乡镇推荐就业岗位,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享受当地相应的工资待遇。到2019年底,全市两年已累计招收名定向培养生53人在校就读,其中兴化籍7人。 乡村振兴,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编制管理部门及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当前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加快农技人员补充更新,提升职称聘用比例,以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推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感谢您对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