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097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科技局;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
标题
关于强化科技引领助推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
谢翠斌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中小企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是推动泰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政策的制定与科技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我市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应率先创新发展。 针对存在问题和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数案例表明,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通过对各地的调研和改革开放40年历程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基础经济体,中小企业发展越活跃,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地区发展状况越好。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强化科技引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树牢创新意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有效供给,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1、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切实强化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区分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指导,对于行业领军企业,支持其建设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入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于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科技型企业,鼓励其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在于落实普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其稳定增加科技投入。 2、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围绕培育和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平台的创新要素聚集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创新实力。 3、健全市场化的技术转移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多点联动,逐步探索出适应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供精准化一站式服务。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健全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服务企业的合力。要用好、用活现有科技政策措施和办法,落实好各项科技后补助政策,实施中小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大力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金融对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轻资产的中小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市科技金融工作(已举办了两场“科技金融进孵化器”活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体发展还存在着科技与金融对接的结构性矛盾、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不平衡、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金融环境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要推动完善我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融资担保等各种金融工具深度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切实解决好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加强市本级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促进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大幅度增加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的投入,对区域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将有很大帮助。我市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要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6、切实把各项科技政策落到实处。针对当前存在的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找到原因症结,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让我们的好政策只落在纸面上。要经常听取中小企业反映和诉求,拿出真心实意、真金白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要实打实、点对点、一对一开展政策辅导,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创新政策。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快我市科技引领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优,为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根基。 一、强化政策引导,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各类创新政策整合优化集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强创新政策支撑。从企业需求侧出发,围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聚才用才、鼓励事业单位集聚高层次人才、全面建设创新创业友好环境四个方面,制定“科技人才”新政80条,优化我市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今年,将积分制引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采用指标量化的办法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评估积分。创新积分制通过科学设置计分标准,更加突出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将分散在人才、发改、科技、工信、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集中折算成“积分红利”,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能。二是加强创新政策宣传推广。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宣讲团、科技政策辅导员和科技政策助理员的作用,组织“一团两员”赴市区开展政策宣讲和培训,提高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的政策知晓率。另一方面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创新泰州”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发布相关科技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为帮助中小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关于“新冠”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将创新政策汇编成册下发到各市(区)。及时召开了《泰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会,加快推进和落实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感知度和获得感。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2019年市级科技项目落实各类奖补和项目资金1.3亿元,带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1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和较好市场前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全市共有858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优惠,加计扣除金额35.5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13.94%和71.46%,进一步激励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获得感。 二、强化协同创新,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院地合作长效机制,引进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一是走出去,广泛开展产学研活动。近三年来,全市共开展产学研活动400余场,组织8000多家(次)企业对接2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500多个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团队建立常态化联系,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200多项,转化应用创新成果600多项,吸引集聚2000多名高层次人才。二是请进来,组织开展技术专家巡诊。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邀请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相关专家,精准开展项目咨询、技术难题破解及科技人才引进等个性化服务。组织技术专家上门服务企业1000多家,为企业提出“诊断意见”1600多条,解决技术难题900多项。三是线上线下结合,举办“永不落幕”科技洽谈会。充分发挥“泰科易”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中科院、国防科工等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加快高校院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截止2019年,“泰科易”平台入驻技术专家6387人、科研院所268家,发布科技成果103296条、专利信息38015项,发展企业科技人才专员3363名,促成技术交易1097项,交易金额9.88亿元;技术合同登记613 项,成交金额64.28亿元。 三、强化金融支撑,逐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搭建产融综合服务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依托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的融资对接机制,开通企业征信、融资担保、不动产抵押等配套服务窗口,引导企业在线发布融资需求、银保机构在线发布金融产品,实时撮合配对,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畅通、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至3月末,产融平台已发布324个金融产品,有17000多家企业注册上线,通过平台实现融资4633笔,合计335.2亿元。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连续三年组织科技金融财政奖补资金申报工作,引导信贷资源投向企业创新。优化“泰信保”业务流程,推动更多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与“泰信保”签约合作。到3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6055.2亿元,同比增长16.6%,制造业贷款余额800.6亿元,创近年来新高。为支持中小企业抗疫,全市33家银行共推出78个抗疫专项金融产品,大多采用纯信用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复工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对接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大健康股权投融撮合平台,2019年,促成医药企业与金融资本合作金额11.7亿元。与江苏证券、上交所、深交所等建立战略合作,推动设立深交所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企业上市(泰州)培育基地和泰州路演中心,扎实推进企业上市挂牌。2019年,全市共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上市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223.5亿元。全国首批10亿元“双创债”顺利落地,其中1.5亿元专项用于科技型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研发。 四、强化主体培育,持续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 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实施研发机构建设行动。组织实施《泰州市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研发机构绩效评估活动,推动企业强化研发团队建设,开展工程化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19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5%,位列全省第二。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5%以上。二是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行动。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育计划项目,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制定培育计划,重点围绕科技专利、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等核心指标,开展跟踪辅导和服务,支持培育库内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截止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74家,740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398家省高企培育库企业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实施“专精特新”培育提升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通过开展普惠金融、管理诊断、人才培训等精准服务,着力提高专业化生产、精品制造、特色发展和持续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专注核心业务、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在国内外细分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78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五、强化应急攻关,精准提供企业防疫复工科技支撑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科技工作职能定位,突出科技工作着力点,积极为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一是快速启动“新冠肺炎”应急项目申报。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申报工作,设立“新冠肺炎”防控专项资金200万元,对新冠肺炎快速检测、应急(通用)疫苗等技术与产品研发予以重点支持,强化防控诊疗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3月初即完成项目立项、资金下达工作。二是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精准防控、药物研发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及应用”等4个项目,获批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科技应急攻关项目,共获补助资金200万元。三是持续实施服务科技企业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科技管理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行科技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苏科贷”申请等全流程网上办理。开展“互联网+科技服务”活动,针对企业创新需求,邀请高校院所专家精准开展项目咨询、技术难题破解等个性化服务,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一高两强三突出”和产业强市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动能。一要发挥创新政策引导激励效用,创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后补助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健全财务核算制度,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创新动能。二要全力推进创新积分管理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积分管理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企业申报各类创新项目,积极参与积分管理,加强企业创新积分的运用,对年度积分排名前列的企业进行表彰,树立创新标杆。三要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通过交流学习、企业家沙龙、创新项目路演、科技政策辅导等“面对面”活动,进一步激发企业负责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等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讲好创新故事,在全市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切实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要推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通过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知识产权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组合。二要鼓励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关键靠人才。鼓励中小企业在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上下更大功夫,建立企业主导的引才用才机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科技企业副总”等人才载体建设。三要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高水平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持续引导金融“活水”流向中小企业。一要提升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开发“凤城上市通”平台,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定期举办“创投泰州”股权对接活动,着力推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全覆盖,提升融资担保能级,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担保支撑。三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引导银行开发特色产品,推动信贷投放稳步扩大。深化“百行进万企”活动,常态化组织企业融资需求摸排对接,确保企业到期贷款稳定接续。 (四)进一步落实“六保”任务,全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渡难关。一要积极对接省科技厅及相关部门,争取更多资金、重点科研项目落户泰州,切实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二要提前完成今年市级科技项目评审、立项等工作,加快发放项目资助资金,全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帮助企业克服难关。三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减免和延付租金,缓解在孵企业资金困难,降低延期复工损失,为入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