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238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兴化市政府;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标题
关于推进精神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
陈学文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问题: 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馆舍陈旧落后,乡村文化站所建设滞后,文化服务资金缺乏保障。二是资源利用不足。部分文保单位长期闲置,没有开发利用,一些乡村农家书屋大门紧闭,形同虚设,文化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文化活力不足。日常化、大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特色,不接地气,群众参与度不高。四是文化人才缺乏。高等级景区、度假区、酒店等旅游品牌比较少,文化提档升级、旅游打造品牌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建议: 一要注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建筑设施陈旧的文化场馆实施改造升级或者搬迁、重建;科学布局、规划建设农村文化站点,补齐短板。 二要注重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把兴化垛田、水上森林公园等特色景区推出去,吸引广大游客来参观游览。把农村书屋、文化站的门打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功能。 三要注重增强激发文化活动的活力。民俗文化要推陈出新,如淮剧、茅山号子等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节庆文化要精益求精,如郑板桥艺术节、施耐庵文学节等要常办常新,力求上水平、出精品。广场文化要紧贴群众,文化惠民下乡、百姓大舞台、文化大篷车等要经常化、平民化,让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登上舞台。 四要注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加强对各类文化团队人才培养引导,有效调动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陈学文、王馨、万丹萍代表: 您提出的 “关于推进精神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围绕江苏省、泰州市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提升基层阵地服务效能,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实际成效。 一、基本情况 1.市级文化阵地持续提档升级。市级三馆继续巩固评估定级成果(市文化馆图书馆再度公布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公布为国家三级馆),市文化馆改造了小剧场,培训楼、教学楼、办公楼三位一体;建设了民歌传习中心,展览馆、教唱馆、录音室相辅相成。市图书馆新辟了兴化籍作家作品馆,增设了南京图书馆兴化分馆。市博物馆扩建了施耐庵纪念馆、范仲淹纪念馆,建成4A级景区;管理的若干文保场所相继改造为兴化进士馆、兴化文学馆、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 2.乡镇文化站功能逐步完善。上一轮文化站评估定级以来,我市积极推动部分文化站改造升级,大营镇文化站新建了毕飞宇书屋和朱天曙工作室;沙沟镇新建了蒋义海艺术馆,并启动了老站(含里下河渔文化展览馆)装修工作;昭阳街道将原计生办和城堡村村部交付文化站使用,新增面积近1000㎡,并增设城市书房一座;开发区文化站全面重新装修,底层新增24小时书房和少儿图书馆;陈堡镇文化站2500㎡新大楼已装修并交付使用。 3.基层文化中心实现全面覆盖。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市正式启动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并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一轮轮动员、部署、推进、督查、考核、奖补,至2018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建成基层文化中心,实现了原定“五年目标三年完成”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按照《文化名城三年行动计划》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突出规范化、标准化,继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国家东部地区上等级文化站标准改造提升乡镇文化站。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回头看,重点在管理和使用方面下功夫,抓基础、建特色、办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2.实施基层文化服务创新工程。创新信息传输平台。推进图书馆馆藏本数字化工程,不断扩展数字图书馆资源,努力开展延伸服务,建设“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书房。提高服务覆盖面,整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镇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等信息化项目,加快实现共建共享。创新公共服务手段。配备流动服务车,以“三馆一剧团”为基本单位,深入镇村开展阅览、演出等流动服务。加快推进“百姓大舞台”建设,确保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用好文化惠民券,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观看不少于一场文艺演出,有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产品供给方式开展市级特色团队创建活动,增强镇村文化产品自给能力。 3.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创作兴化元素文艺精品。鼓励挖掘非遗保护成果或利用其他地方文化元素,新创一批文艺作品,重点打磨板桥题材、兴化民歌等艺术精品。打造地方文化活动品牌,放大周庄、茅山、垛田“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和沙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效应,建成一批特色文化标兵、家庭、团队、乡镇。整合资源打造兴化“文旅频道”,制作包装系列文旅节目,展示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充分优化文化惠民券使用,定期邀请高层次优秀团队、安排优秀剧目在昭阳剧院公开演出,打造经典剧场,提升文艺品位,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基本工作队伍建设。选派馆站业务人才到各村文化服务中心担任文化指导员,弥补基层文化业务人才紧缺的状况,开展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让他们对自身工作目标有进一步的细化了解,明确工作方向,使基层文化服务更加规范,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发展壮大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把民间艺人、草根文化人才、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增强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5.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衔接。鼓励群众创作公共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民创”服务“民需”,注重为群众和市场主体搭台,吸引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参与进来,创作更多符合群众需求的正能量产品,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感谢您对我市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兴化市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