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9002
届次
五届三次
承办单位
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局;发展改革委;交投公司;泰州市医疗保障局;医药高新区
标题
关于重点扶持市中医院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
丁卫平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等方面特色优势,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中医药发展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民健康也已经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始终把建设“医药名城”放在四大名城建设发展战略的首位,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再次强调建设“健康名城”。2016年以来,全力争取国家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江苏泰州开展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确定泰州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泰州为全国首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等。泰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药综合改革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这其中作为泰州地区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泰州市中医院更是扮演着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以及科研教学等全方位科技创新领头雁的角色。2017年市中医院成功入选“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国家重点中医院”。 随着“国字号”战略、“国字号”品牌的落地,泰州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受诸如地级泰州市组建时间不长、城市功能不完善、上级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医疗卫生基础仍然薄弱、医药人才集聚度不高、群众难以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市中医院由于基础薄弱、政府公布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少价格低、中医药的盈利能力较弱,加之市中医院新院区周边地区服务配套功能不完善,导致“蛋糕”难以做大、负债发展难度加大、传统的中医药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建议重点扶持泰州市中医院发展,加速泰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速崛起,进一步繁荣泰州中医药事业。 一、将中医药元素更好地融入全市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着力融合发展“药医养食游”而培育的地标性产业。一是借力医药高新区建设康健医疗区契机,超前介入,抢占阵地,发挥本土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康健疗养、健康体验等新型业态,打响泰州中医药特色品牌。二是市中医院要注重依托自身诊治、制剂、护理、养老等中医药独特的资源与优势,在大健康产业链“药医养食游”各环节上大显身手,主动作为。 二、深化泰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 2015年以来,我市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建立泰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仍然要围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市中医院人才、技术优势,吸纳更多的成员单位,让中医医疗的触角延伸到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引导优质中医资源下沉,既能让老百姓家门口看名中医,也能把中医药事业的“蛋糕”做大做好。 三、保留并强化市中医院西院区公立医院公益性 泰州市老年化程度高,主城区老年患者居多,中医门诊、住院医疗服务需求量大。2018年,西院区门诊人次占全院的43%,门诊收入占全院的45%;出院人次占全院的26%,出院收入占全院的22%;西院区业务收入占全院业务总收入30.2%。保留西院区公立医院公益性,不仅是化解市中医院新院区一期工程建设债务、促进中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更是方便了主城区患者就近就医。 四、加快市中医院新院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市中医院新院区总投资近12亿元,设有27个病区,5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引进了大量新型高端设备。目前门诊接待能力达4000人次/日、床位数1500张。为了更好地利用好这些宝贵医疗资源,一是建议增开、加密途经新院区的公交线路,加快建设新中医院公交首末站;对中医院自身定制的公交线路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增设新院区西侧公交临时中转场站台,并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增设公共绿色自行车站点,扩大辐射范围,增强辐射能力,方便群众就医出行。二是加快建设新院区北侧兴工路,与泰安路及兴泰北路相连接,接入泰州市城区交通网络,提升东部城区交通便捷度。三是加强政府引导,在新院区周围招引大型超市,布局便利店、银行网点、邮政局所、体育公园、养老机构等生活配套设施,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政策扶持力度 为更好地给泰州老百姓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和最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鉴于中医医疗的特殊性,建议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医保政策方面,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增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报销项目,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制定实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在医保控费上向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治疗倾斜。二是财政投入方面,增加中医院专项事业发展经费预算;对基本建设支出、大型设备购置等加大扶持力度;离退休人员经费全面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适当增加中医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补贴。三是价格政策方面,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四是人才政策方面,给予重点学科建设、院士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团队引进等一定的财政补助。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卫办函〔2019〕63号 市卫健委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jy2019002号建议的答复函 丁卫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点扶持市中医院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市中医院与中医药事业现状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市委五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均将中医药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出台《泰州市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试点城市方案》《泰州市健康名城建设二年计划行动》列中医药发展为其中重要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中医药、亲临市中医院及泰和堂、基层国医馆等单位开展中医药调研,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省委书记与市委书记还对我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作出专门批示。 (二)加大财政投入。2019年对泰州市中医院财政投入达到1516.08万元,为2009年的3倍之多。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市财政投入1.1亿元。泰兴市与兴化市中医院新院总投入15亿元,全部两市政府投入,实施交钥匙工程,目前投入近8亿元,主体工程均已封顶。市发改委与市卫健委,为中医院上争全科和儿科病区共计2450万元。市中医院二期工程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项目库,并列入泰州市2019年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市卫健委近年为全市130多个基层中医馆争取到项目资金支持。 (三)推动市中医院新院配套建设。目前,市中医院新院公交经过线路6条,2条定制公交,并加密公交线路2班次,其中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建设中,泰州市中医院新院在迁址时统筹布局整体协调,2017年下半年市中医院新院正常运行。市交通产业公司将在市中医院新院紧邻济川东路北侧地块建设公交首末站,年内开辟k6大站快线经过中医院新院,开展市中医院新院充电桩场站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新院区开通北侧兴工路建设,推动公共自行车设点、超市、银行、邮政、养老机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资源充分利用。 (四)推动中医药价格体系建设。卫健委与物价局、人社局联合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价格项目调查,组织专家论证,对项目内涵进行完善,拟新增项目15项,提价项目25项,并对10多项中医养生保健项目制定指导价,编撰发布《泰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价格目录》。 (五)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泰州市卫健委组织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1131”工程,培养培训领军人才1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名中医30名。市卫健委与市中医院联合开展大院大所合作项目,设立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4个。泰州市中医院牵头成立中医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65家,推行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共享与专科、项目,推动了基层中医药工作。 (六)中医药事业产业取得成效。近几年全市二级升三级中医院2家,一级升二级中医院3家。全市中医院2018年床位数、出院病人数较2014年增长50%以上。泰州市中医院门诊服务人次增长73%,出院病人次增长140%。全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各市区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核全覆盖。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与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泰州市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全市中成药年销售收入近200亿元。建成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与项目35家,星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10家。 二、 进一步支持中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一)大力支持市中医院建设与发展,落实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由于新院一期工程建设及二期工程立项在建市中医院负债较多,成为发展的新瓶颈,市政府及卫健委、财政等部门将加大对市中医院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化解市中医院债务,努力让中医院减负发展,平稳发展。二是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对中医诊疗项目如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列入医保甲类诊疗项目,个人不需要自付部分费用。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时乙类中药饮片和中医诊疗项目政策内个人自付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加大对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扶持,引导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按照泰州市中医院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提高医保总额,支持市中医院日间手术、中医经典病房等服务项目。三是支持中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对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引进落实补助倾斜政策。在国家与省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与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方面,优先考虑市中医院,帮助建立中医药人才高地。四是支持中医联合体建设。支持市中医医联体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远程会诊、门诊住院预约、双向转诊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市中医院发挥人才设施技术优势,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协作与支持,新发展建立紧密型中医药联合体。五是推动市中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专科监督,引导与支持力度,提高专科水平。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强化科研与教学工作,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六是推动中医药物价项目改革。积极协调推动泰州市中医院为主的新增中医药医疗项目与中医医疗提价项目落实,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系。七是协调做好市中医院西院划转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40号(5月22日)《市政府关于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新院区二期工程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和市人民医院北院区市中医院西院区划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明确:将市人民医院北院区和市中医院西院区资产划转给市城投集团,划转后具体用途由市城投集团提出方案,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国资委根据全市医疗卫生布局和医疗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把关,具体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市卫健委将会同国资委等部门采纳丁卫平代表提出的资源利用、方便群众建议,协调做好市中医院西院区划转工作。 (二)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深入开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为泰州市大健康产业的支柱产业。 1.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市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多部门协同创新,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养生保健饮料、药酒、香囊、药枕、牙膏、膏方、茶剂、面膜等系列产品;深度开发银杏、石斛、香橼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系列产品。开发基于中医理论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和中药新药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2.加快发展中药产业。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根据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中药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鼓励和支持特色中药制剂开发与利用。加快传统中药商业升级改造,支持中药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3.支持“互联网+中医药”发展。支持中医药机构与信息技术企业、通信和网络运营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发展智慧中医医疗,建立智能化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安全、便利、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资源。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众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健康智能产品客户端、手机APP、网站、社交软件等为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接入端口,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智能化发展。 4.推动医药融合发展。建设泰州中国医药城泰州市中医药临床试验基地,积极推广与应用药城最新医药成果。市中医院积极融入医药高新区健康医疗区建设,合理打造中医院康养品牌。 5.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1)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动市中医院“泰和堂”、扬子江“龙凤堂”、“益草堂”、“中药科技园”二、三期工程与姜堰国家康养旅游基地中医药项目建设。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打造一批融特色“医、养、药、食、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项目与特色乡镇(村)、街区。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与旅游景点合作机制,推行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至旅游景点担任顾问制度。推出中医药精品旅游线路。(2)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江苏省中药科技园》等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基地、主题园区。选拔市级中医药文化专家库成员50人,组织学习培训,培养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承与传播专门人才。建立完善中医药文化巡讲专家队伍。推进泰州中医外治学派、淮海医派、许氏骨伤等中医学术流派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泰州市名中医传》。推出《泰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调查报告(白皮书)》。鼓励与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文化项目申报国家、省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传统中药生产加工技术加以传承、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泰和堂”国医馆、《兴化市中医博物馆》等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用。 6.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1)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对外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发挥我市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吸引国(境)外人士来宁就医、接受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对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产业。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为境外机构提供科研外包服务。(2)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进国际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项目、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诊疗服务项目等。支持我市中医医疗机构与柬埔寨吴哥国际医院成立泰州中医医疗中心与中医药文化旅游点,鼓励泰州中国医药城与著名中药生产企业中药成药与保健品在柬建立销售平台。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 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