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222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
标题
关于破解今年秋粮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建议
建议人
王馨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今年小麦收获期适中,秋粮生产基础好,整个生育期可谓风调雨顺,自然灾害少,水稻产量普高。平均单产均在700公斤以上,较去年亩增35公斤左右。但总体来说难以形成增收局面,通过走访调查本区域有代表性大户,基本取得增产不增收的一致答案,再次出现的“卖粮难”! 三大因素制约增收: 一是国家挂牌价与当前市场价的直接限制。秋粮最低保护价早已出台,虽然今年国家粳稻托市收购价仍为每公斤2.7元,与去年持平,但市场反应却大不相同,许多种粮大户等待观望的同时,价格却越卖越低,目前出现无人问津现象。并且南粳9108已显示不出价格与市场优势。 二是生产资料、农业机械投入和劳动力价格上涨隐性倒逼。农资净成本亩增加仍达30元以上,种粮大户的雇工劳动力价格亦不断上扬,按每工至少增10元,每亩1.5个工计算净增15元,皆以60岁以上老年工为主。以上亩净增60元,无不冲抵着今年增产收入。 三、奖补政策可能缩水的直观减收。去年兴化市实施地方性的2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稻谷补贴为每亩100元,相对于平均种植规模300亩左右的种粮大户来说,仍是一笔可观的纯收入,而今年随着该项补助范围扩大为所有水稻种植田,补贴额必定减少。 几点建言: 一、理顺关系破解“卖粮难”与稳定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国家托市优势,挂靠农业龙头企业“傍大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无疑是保障农民收益的最佳上策,但如何做?怎样搞?最终实现“双赢”,还有很多环节要细化、要具体、要规范。另外在制定地方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应充分调研和考虑综合平衡,不能忽高忽低。 二、实施“水稻+N”计划。麦—稻单一茬口要突破、要创新,适度的规模仍要提倡,成功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先进的模式要大力推广。同时,进一步优化相关奖扶政策,完善技术培训、指导体系,讲求绿色高产创建与综合种养的科学结合,拓展效益空间。 三、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实行农作物秸秆的多路消化。从农技推广角度出发,不能连续片面地强调和夸大秸秆全量还田功用,以免撑破耕地土壤“肚皮”。必须依靠多着并举,有效缓解种粮大户秸秆处理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王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破解今年秋粮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2019年秋粮收购情况 受2019年国家大幅降低托市稻谷拍卖底价的影响,不少粮食收购加工主体上年高价收购的稻谷亏损严重,导致大部分加工企业入市收购谨慎,基本以销定购。去年新稻零星登场时,加工企业新收优质粳稻价格一度达到1.38元/斤左右,后随着粳稻大量上市,收购价格持续走低,11月初泰州普通粳稻收购价1.17-1.2元/斤,优质粳稻收购价1.23-1.28元/斤,普遍低于托市收购价。 为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根据全省秋粮收购工作统一部署,我市于11月7日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第一批获批托市收购库点11家。托市启动后,粳稻市场收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1.3元/斤的托市收购价成为最高价,由于第一批托市库点少、仓容紧,收购矛盾很大。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加紧腾并仓容的同时,积极协调中储粮、农发行,向上争取了第二批托市收购库点25家(兴化市16家),占全省21.9 %。截止2020年1月21日,全市共收购粳稻118万吨,占全市水稻产量的70%以上,其中:国有企业收购55万吨,其他社会主体收购63万吨。全市托市收购稻谷21万吨,占全省69万吨的30%。 二、关于稻谷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您的建议中所提到的补贴为稻谷补贴。根据《江苏省2019年稻谷补贴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该项补贴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设区市、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兴化市出台的实施办法中,明确稻谷生产环节补贴对象原则上为全市范围内的稻谷生产者,涉及土地流转、托管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的,补贴对象为实际种植者,其中土地流转协议明确稻谷补贴归属的,按照协议执行。2019年兴化市稻谷生产者补贴发放标准为70元/亩。 三、关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目标,积极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和“水稻(水生蔬菜)+N”等高效种养模式,提高耕地种植效益。兴化市和靖江市被确定为省级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2019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和“水稻+N”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13.6万亩,同比增1.7万亩。其中:稻鸭共作、稻虾(蟹)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5.1万亩;“水稻+大棚西瓜”“水稻+大棚番茄”“水稻+地膜洋葱”“水稻+大棚苋菜”等“水稻+N”模式8.5万亩。通过高效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不仅促进了绿色和有机稻米的发展,而且有效减轻了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连作障碍,进一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增加了农民收益。 我市以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等为抓手,集成示范推广稻麦周年、水稻机插、小麦机条(匀)播、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一批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2019年全市共创建103个示范片,其中水稻示范片69个、小麦33个、油菜1个,示范片创建数量和质量均据全省前列。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兴化大米”“姜堰大米”等优质稻米和泰州专用小麦产业健康发展。据成熟期测产,69个水稻示范片和33个小麦示范片的平均亩产分别为712.1公斤、483.0公斤,分别较普通种植增产80.4公斤、89.3公斤。在实产验收时涌现一大批高产高效典型,小麦实收16块田,平均亩产589.0公斤,其中600公斤以上田块占50%(最高田块达653.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水稻实收28块田,平均亩产高达786.1公斤(最高田块亩产为861.6公斤)。在水稻产量提高的同时,促进了优良食味粳稻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米优良品质得到充分体现。 四、关于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为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我市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行动,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模式,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出台《泰州市区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扶持资金使用办法》,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镇街、收集企业以及终端利用企业进行扶持,引导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共发放扶持资金300万元。各地对秸秆全量还田均给予补贴,其中兴化市每亩单季补贴为25元,其他地区为20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种植大户处理秸秆的成本压力。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4.7%,其中秸秆还田率达75%左右,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等在19.7%,秸秆还田技术进一步配套,秸秆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组织好粮食收购。积极与中储粮协调会商,争取在我市多设托市库点,尽最大努力满足本地农民售粮需求。坚持最低价收购与市场化收购相结合,注重发挥国有企业收购主体作用,有序开展储备轮换收购、托市收购和自营收购,推进优质优价,主动对接兴化粮食交易市场、高港益海粮油等大米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落实好惠农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18号)要求,切实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农机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落实,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将认真落实相关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稻谷补贴精准性,对种植水稻50 亩以上的主体,补贴标准不低于100元/亩,做好补贴面积核实、资金发放、情况督查等工作,确保惠农政策不折不扣,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稻米品牌建设。引导稻米加工流通企业与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市场带动作用,形成风险与利益共担共享的联合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突出稻田综合种养、“水稻+N”等高效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做好技术推广指导,推进我市绿色稻米和有机稻米发展。结合“中国好粮油”行动,进一步提升“兴化大米”“姜堰大米”品牌影响力,将优质稻谷变成好大米,把好大米变成品牌大米,做大泰州优质稻米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