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92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障局
标题
关于“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短板问题”的建议
建议人
罗建群
代表意见
该建议得到人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措施有力,希望医保局对基层医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医保定额工作落实到位。
办结类型
A
内容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2018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7.9%,而海陵区已达24.77%。近年来,市区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较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共有各类养老床位4886张(2011年只有800多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6张(2011年是9.6张),养老机构8家,机构养老床位数211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263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59.74%。 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产业化水平不高。从政府层面看,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政府购买上门服务重点保障的是困难老人,普通老人多样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从市场层面看,整个养老服务市场还不成熟,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2.医养结合存在瓶颈。目前在养老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是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的,必须首先被认定为合格的护理院,而认定要求每家护理院必须配备至少4名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12名注册护士,多数单位一时难达到要求。目前我区只有颐乐居爱心护理院50张床位纳入医保。另一方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每年市区下达的医保定额相对较低,导致基层卫生机构正常门诊都不能满足,很难向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方向转型。 3.养老护理人员短缺。一是总量不足。目前市区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专业护理人员,不能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而民办的养老机构护理比例一般在1:8,1:10,远不能满足高质量的服务需求,二是专业素质不高,大多为40、50岁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缺乏,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建议: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多元化。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制定激励政策,在用地、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传统企业“转型换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2.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医养融合发展。通过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的整合,将符合规定的护理院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实现有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鼓励一些业务不足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部分养老功能,不仅能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减轻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和慢性病患老人经济负担,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 3.创新养老模式,更多满足老人需求。当前老人对“嵌入式”养老的需求挺大,该模式就是在社区周边设立的小型养老机构,老人也不离家太远,就能享受专业服务。其主张结合社区内部以及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资源,既可以提供机构入住养老服务,又可以提供入户养老服务,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 4.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职业院校和养老服务机构的联系,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开展在职轮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养老护理人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壮大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政府目前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1.完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科学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完善激励政策,目前政策仅仅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而对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亟待出台明确政策。 2.规范养老服务标准,加强对养老服务质量,尤其是机构养老质量的监督检查。 3.继续加大财政投入。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泰州市民政局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jy2020192号建议的答复函 罗建群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短板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一是强化政策创制。建立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制度,为政府补贴对象和政府普惠对象分别提供每人每月100-500元和每人每年360元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建立了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签约委托亲友、邻里服务提供每月500~2000元的经费支持。二是完善设施布局。全市建成养老机构151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个,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82个,老年人助餐点775个,养老床位总数51610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9.2张。三是打造特色亮点。打造了海陵区“爱心门铃”“大院式养老”和兴化市“居家乐”托养点城乡社区互助式养老的样板,开发了“一网到底”“一专多能”“多网融合”的“泰有福”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四是提升服务质量。制定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老年人助餐点服务规范》、《老年人助浴点服务规范》等一批养老服务规范,填补了养老服务标准领域的多项空白。探索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在市社会福利中心设立国医馆。实施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工程,累计免费培训1600多人,全市中、高级护理员达241人、初级护理员1218人。但诚如您所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养老服务领域产业化水平不高、医养结合存在瓶颈、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继续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全市老年人共享美好生活。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针对性都很强,对我们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扶持。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 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予以安排。进一步落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和水电气热居民价格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对不同社会主体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实施同等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政策。 二是推动医养融合深入发展。畅通养老照护与医保支付的渠道,对护理院(站)、康复医院、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等医养结合机构,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指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对基层医疗机构予以政策倾斜,在普调基础上额外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总控定额。同时,引导基层医疗机构申请成为长护保险定点照护机构,在不占用医保定额的前提下,有效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总量,推动向康复、护理“医养结合”方向转型。 三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其取得合理回报和持续发展。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采取老年餐桌、上门服务等形式,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 四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进行校企合作,开展针对从业人员的自学指导、集中短训、技能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面向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教学及服务模式。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依据职业技能等级、工作年限与入职补贴和服务价格挂钩制度。对连续在同一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岗位满3年的护理员,择优给予入职补贴。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工程,全市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和失能家庭护理人员3000名,所有养老机构负责人轮训一遍,建成2个以上养老服务实训基地。 谢谢您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泰州市民政局 202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