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081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工商联;商务局
标题
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人
何惠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我是一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女性,作为农民的代表,我认真履行职责,自认为有行动,有思考,也有初步的成效。通过自己十年创业路,我摸索了一些经验,也听到了基层的一些声音;通过这次随同全国人大到内蒙实地调研、开展扶贫工作,我对边远乡镇的扶贫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脱贫攻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来,从中央和省、市、县层面来看,脱贫攻坚项目和政策都非常多,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在推进脱贫攻坚上是下了决心、出了大力的。但从贫困群众层面来看,目前有的贫困群众已经有了起色,有的还在等靠要,有的帮扶效果不够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就业作为根本。单纯发动贫困群众自己单打独斗去发展产业,一方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且贫困户不一定就具备相应的经济头脑。建议在我镇较为贫困的村附近鼓励企业、能人大户开发基地、合作社等产业,通过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我们边远乡镇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企业、能人大户、大学生创业基地与贫困群众对接起来,通过先富群众的带动,让贫困群众跟着企业、跟着能人大户发展产业,也可通过吸收贫困群众就近务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稳定增收。政府可以对企业、基地、合作社结对帮扶贫困群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评比、表彰,激发大家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的主动性。 二是要将社会帮扶作为有力补充。社会各个层面的帮扶,既能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又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广泛发动各类公益志愿组织、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协会等与贫困村一对一、与贫困户手拉手帮扶。特别是将集中起来的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建立比较固定的结对帮扶机制,真正让各类社会组织持续用力,一帮到底。另一方面,各类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在参与扶贫过程中,积极传递社会文明新风气,引导贫困群众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切实增强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建立一个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号召在外人士通过自身结对帮扶、牵线搭桥介绍朋友帮扶、吸引外地企业、企业家、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的形式,不断壮大结对扶贫的力量。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何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市委市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将脱贫攻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先后制定了《泰州市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责任清单》《泰州市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和任务,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截止去年底,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63249户、108296人,已经全部达到市定人均年收入7000元的脱贫标准,累计脱贫12.3万人,脱贫率100%,“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全市所有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省定18万元经营性收入和市定35万元可支配收入的脱贫标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产业扶贫责任清单,以项目引领扶贫产业发展。我市将扶贫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和职责清单》,全面实施扶贫产业振兴计划,推动实施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农产品。推进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建成一批扶贫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制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每个经济薄弱村所在乡镇把“党建+扶贫”作为乡镇党委书记“领题项目”,谋划一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市财政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扶持,以及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同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2020年安排4000万),各市(区)相应设立配套资金,用于村级扶贫增收项目开发,涉及标准厂房建设、高效农业发展、闲置资产盘活、三产服务业培育等,真正使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兴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 二是深化创新消费扶贫,以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农户增收。打造加大消费扶贫推进力度,积极引导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薄弱村“农副产品进食堂”活动,明确要求干部职工每年福利津贴不低于30%的部分用于优先采购经济薄弱地区农产品,推动国有企业销售经济薄弱村农产品,产生的经营利润实行“二次返还”,用于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分配。去年来,全市参与消费扶贫的机关事业单位达到500多个,其中,将经济薄弱村粮油等农副产品作为主要进货渠道的近200家,销售额达到2.5亿元。发动机关事业单位近万名干部职工自愿利用工会会员福利购买经济薄弱村农副产品近400种,金额达到2000多万元,148个经济薄弱村、3万多农户从消费扶贫中直接受益。 三是加大就业创业推进力度,切实增强建档立卡农户后劲。实施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行动,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户,通过岗位援助、免费培训、电商创业、扶贫车间、技校培养多途径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增强自主脱贫的能力与信心。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100%提供个性化就业援助。积极购买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岗位补贴政策,按规定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和转移就业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加大低收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中技能劳动者比例。将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全面覆盖到有创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免费赠阅《农家致富》杂志,推介脱贫致富典型经验,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普及各类栽培、养殖技术,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致富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要,积极构建特色产业和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产业开发项目,推进专业合作,涌现出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芦笋特色产业发展、泰兴市远大家俬集团“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户外家俬编藤加工项目等一批典型做法。 四是完善挂钩帮扶体制机制,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我市进一步健全挂钩帮扶工作机制,实施挂钩帮扶制度,采取市、市(区)和乡镇三级联动帮扶的办法,132家市级机关部门(单位)挂钩帮扶86个经济薄弱村,每个帮扶单位党员干部按照实际情况挂钩帮扶1—2户低收入农户。全市共有700多个机关部门、3.9万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挂钩帮扶无遗漏、全覆盖。市扶贫办通过手机APP和阳光扶贫系统定期开展挂钩帮扶工作督查,对未按时按要求完成挂钩帮扶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以市(区)为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办“扶贫讲习所”,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通过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动员更多低收入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及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形成正向激励。 下一步,针对代表建议,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持续深化产业扶贫。结合经济薄弱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真正把稳定脱贫建立在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的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强村+富民”路径,在大力发展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构建产业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做法,让低收入农户在产业发展中收益。深化扶贫项目资产收益,有序推进扶贫资产股份量化到户,保证低收入农户稳定的分红收益。 二是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创新。进一步深化消费扶贫,拓展消费扶贫渠道和覆盖范围,促进经济薄弱地区农产品更好地与市场牵手对接。推进消费扶贫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有一定旅游条件的经济薄弱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消费。同时拓宽途径和渠道,加大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劳务输出,力争经济薄弱村农产品和劳务组织化程度达到80%以上。深入落实《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鼓励各级预算单位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方式,采购扶贫产品。 三是加大新型主体培育推动电商助力扶贫。完善电商网络,依托电子商务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打造更趋完善的农村经营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努力与经济薄弱地区做好产销对接工作。抓好电商创业专题培训,会同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组织开展电商“精准培训”。立足电子商务普及,面向网络创业人群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立足示范引领,面向返乡大学生、村组干部、退伍军人、种养大户等对象开展农村电商拓展培训。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开展农村电商发展解析、政策解读、商创业等培训,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电商创业。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培育一批重点涉农电商平台,带动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网上销售,扶持重点涉农电商平台做大做强,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较好、农副产品资源较丰富的区县,打造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集聚区。 四是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动力。加强扶贫扶志教育引导,以市(区)为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办“扶贫讲习所”,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通过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动员更多低收入群众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以及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形成正向激励。学习借鉴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总结推广脱贫致富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低收入群众。 五是进一步加强关心爱护低收入农户。对脱贫的经济薄弱村,继续推进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夯实稳定脱贫、共同致富基础。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帮扶结对低收入农户机制,强化挂钩帮扶考核,发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关爱帮扶低收入农户。引导主流媒体加大对精准扶贫新举措、新成效和低收入农户自强自立增收致富、社会热心人士扶贫帮困典型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