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9026
届次
五届三次
承办单位
工信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局;科技局;泰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标题
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建议人
程鲲鹏
代表意见
希望进一步落实建议内容!
办结类型
A
内容
作为我市三大传统产业之一的船舶制造业,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集群化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产业规模上,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第二大船舶生产基地,2017年,在三大造船指标上,全市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分别占全球的十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上半年,我市造船完工量602.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新接订单926.3万载重吨,增长325.7%;手持订单2244.7万载重吨,增长54.3%。 产业集群化上,我市有以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为代表的重点船企,也有诸如江苏远望、振华泵业、亚星锚链等知名品牌船舶配套企业。船型种类齐全,船配产品覆盖面广,在船舶制造产业链上,我市均有典型代表企业。可以说,产业框架已经基本成形。 但是,作为长期工作在企业技术管理岗位上的一名代表,在日常工作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我市船舶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的尴尬境地。其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船企还是配套企业,发展方式都是相对粗放,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市场竞争方式主要以降成本,低价竞争为主,利润薄,从而导致企业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投放市场,也就失去了话语权,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低,更加不愿意在科技创新上投入更多,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其二、企业技术人才短缺。虽然我市已经在试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但相比较资本投入而言,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和留住现有人才,同样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没有完善的人才梯队,企业肯定是没有持续发展力的,否则,企业就会从实体经营转变为“资本运作”,这样,将极大的不利于我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花大价钱请进来的人才,耗费巨大精力培养的人才,必定都有其高于全市平均指标的需求。譬如生活、医疗、居住环境等,都有可能比简单的薪酬更具有吸引力。但目前,我市在相关配套对人才的倾向性政策上,力度还不够大,目标还不够明确。 为了实现我市十三五规划的“一业牵引,三业主导,特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带来的新的助力。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经信委部门牵头,联合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从企业资质、企业规模、科技进步、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层次、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综合评定,梳理制定出详尽、务实、专业性强、剖析客观的企业及产品目录,围绕绿色船舶、高端装备、智能船舶、无人船舶的发展趋势,组织本市专业领域内领先的船企、船配企业,通过我市金融改革政策的资本优势,与省、市外相关研究院所、船厂等实行对接,将产品助力推向高端、新兴市场。快速在全省、全国的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上的产业链上形成集聚效用,在新一轮战略性产业发展初期,就能够给市场留下深刻的“泰州烙印”。 二、由卫生、教育部门牵头,联合住建、人社部门,对我市船舶行业的广泛的优秀人才在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父母照顾、房屋购买等相关民生事宜和诸如职级晋升等事宜上,提供一定的优惠利好和绿色便捷通道,尽最大可能性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手段,将人才留在泰州,扎根泰州,更加专注在技术创新上,真正实现我市人才驱动船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展模式。 三、继续推动我市标准化建设工作。俗话说,“得标准者得天下”。我市的船舶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总体而言,依然没有摆脱在拳头产品细分领域的被动执行的局面。需要由质监部门牵头,联合财政部门,着力引导行业内的各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从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典型企业,最终推动我市船舶产业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摆脱低端加工生产的低附加值模式,减少污染,也能有利于我市推动“生态名城”建设。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程鲲鹏、蒋华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们的建议,由我局主办,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办。接到建议后,我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形成答复意见。 您们建议加快我市船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在全国、全球市场留下“泰州烙印”;专注技术创新,加快船舶人才培养;推动标准化创建,推动船舶产品向中高端迈进等方面,这也是我市船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市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跨越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船舶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列入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后我市为鼓励船舶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又出台了船型开发、新接订单等奖励扶持政策。2018年,我市完工量占全球的九分之一,新接订单占全球的七分之一,手持订单占全球的九分之一。在地区排名中,交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单量领先上海,名列全国第一。 1、“两高”船型竞争力增强。我市船企加快超节能、低排放、高智能主流船型和化学品船、新能源运输船、新能源动力船和特种船舶开发,在严峻的船市中争取了主动。2018年,我市新一代节能环保主流船型和两高船型占交船量的63.4%,修正总吨与载重吨比重从上年的27.9%调优到29.2%,40万吨矿砂船、1900ETU支线集装箱船、8.35万载重吨化学品组合船、3.3万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1.75万方LNG船、1.75万载重吨化学品船等一批两高船型已经交付。其中8.35万载重吨化学品组合船为世界首制船,30万吨超矿砂船、5.5万载重吨化学品船已开工建造。2018年获批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6艘,省首台套保险补偿5艘。扬子江船业与日本三井造船合资成立企业建造LNG清洁能源船。口岸船舶进军军辅船力度继续加大,并成功建造军民两用铺缆船。 2、科技研发水平逐步增强。从2011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认定为国家火炬泰州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长期以来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累计培育了新时代、新扬子、三福船舶、亚星锚链等高新技术企业20家,亚太新能源、远望、新舟合金等科技型支线企业60余家。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船重工702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依托南京理工大学,获批江苏省新技术船舶智能制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引进船舶领域专家50余名入驻,帮助解决船舶产业关键技术。船舶及其配套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3、产业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我市船舶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7项、4项已发布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28项、16项已发布实施。这些标准的制修订,对推动我市船舶产业发展、掌握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我市船舶产业以出口为主,产品生产依照船东提供的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来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促近企业自身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还注重积极推动标准转化为生产力。我市船舶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企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和健全,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在稳定高度的水平,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标准向生产力转换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2018年,我市获批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船舶产业质量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4、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船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知识型的高端人才,人才的引进将助力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泰政发〔2017〕144号)、《泰州市“凤城英才卡”教育服务实施细则(试行)》,畅通高层次人才落户,并建立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入学服务。同时凡在《泰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中的A、B、C、D类人才,并持有“金凤卡”、“银凤卡”和“凤凰卡”的人才凭卡享受医疗健康优惠服务,进一步健全人才医疗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为进驻人才免除医疗健康方面的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们的意见建议主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高两高船型建造能力。在我市船舶产业联盟原有专家库的基础上,我局着重加强产业“三库”建设,搭建产业专家库、技术成果库和企业产品及需求库。组织通过企业和高校院所双走进活动,来沟通对接,互通有无,精准发力,助推企业发展。三季度,组织我市重点船企与上海市708所等高等研究院所联系对接,帮助我市船企积极开拓新船型。另外,通过长三角政策的实施,来促进重点船企提升研发新船型的主动性,提高产品竞争力。 2、组织产业联盟活动。根据年度计划安排,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深入推进“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发展。三季度,重点围绕国际海事新规范,船舶建造新技术、新工艺,数字化制造,MES系统应用、船舶智能制造等专题,组织中高级人才专题培训班。组织企业与海装研究院进行合作对接,推动企业参与项目开发,争取承接成果转化,助推企业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助推我市重点船企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 3、强化标准化建设工作。继续推进船舶产业标准化创建工作,指导企业建立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和产品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充分发展高技术船舶产业联盟的作用,制定高水平的团体标准,进一步引导船舶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我市船舶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4、加强推进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技术专家巡诊活动”,为船舶企业开展“点单式”、“定制式”免费上门服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瞄准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支持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标准研发,提升产业高端发展水平。同时将“高技术船舶及其配套”列入《泰州市产业关键技术项目指南》,在重点产业和关键节点,依托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产业发展。 诚然,泰州船舶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韩、日等先进国家以及我国上海等造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我们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我们代表及相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这样让我们以后的工作更具有导向性、专业性,到时还请您们多多参与指导。 不当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