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ya2020004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人行;银监局
标题
关于加强乡镇(街道)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
建议人
赵桂银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案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越来越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和金融稳是金融工作的一体两面,既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要维护金融安全,坚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做好这两方面,必须在坚持金融中央事权的基础上,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地方金融属地管理责任。乡镇(街道)一方面既有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培育企业上市(挂牌)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需要乡镇(街道)积极参与,配合推进。另一方面地方金融监管局承担地方金融从业机构监管和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职能,广大农村又是非法金融活动的重灾区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乡镇(街道)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夯实地方金融属地管理责任的需要,也是实现金融活和金融稳的现实和必然要求。 案据: 乡镇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压力传导不到位。从考核层面来看,在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与金融服务监管相关的考核权重不高,无法形成强大的压力传导;在考核内容上,定性考核多,量化考核少,考核对实际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是职责分工不清晰。乡镇(街道)一般都有分管工业的分管负责人或分管经济工作的分管负责人,但都未设立分管金融的分管负责人,并且,由于金融牵涉面广的特殊性,难以将职责精准定位到具体的分管负责人。同时,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又和政法工作密切相关,这就给实际工作的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三是工作抓手不健全。从现实角度来看,县级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办)成立后,不仅要配合中央驻兴金融监管部门协调组织驻兴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要履行地方金融从业机构行业监管和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这些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在一线推进和落实,与乡镇(街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乡镇(街道)普遍未设立金融服务站等基层机构,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办)相关工作难以一抓到底,这就导致上面的政策执行不及时、不到位,下面的情况摸不清、摸不透,监管服务工作不扎实、不细致。 方案: 以泰州作为全国金改试验区为契机,先行先试,切实加强乡镇(街道)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工作考核。既要加大考核权重,又要将组织机构建设等纳入考核内容,同时在具体的考核内容上加大对服务实体经济、地方金融从业机构监管、打击非法金融等方面的量化考核,确保压力传导到位,倒逼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树牢目标和结果导向。 二是进一步明晰工作职责。在乡镇(街道)层面设立金融工作分管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能和责任,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同时,进一步理清乡镇(街道)一级打击非法金融等金融稳定工作的职责分工,建立金融、市监、公安、政法、人行等部门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 三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抓手。推广海陵区的经验,在乡镇(街道)设立金融服务站等机构,做到人员、经费、场所三落实,由乡镇(街道)政府和县级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管理,负责乡镇(街道)基层金融发展稳定日常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为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提供有力抓手。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街道)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金融基础建设,着力构建较为完整的金融监管服务体系,为基层注入金融活水。 1.大力推进金融服务站建设。推动海陵区开展金融服务站建设试点,成立镇街园区金融服务站并配备金融专员,将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下沉到镇街一线,通过金融专员配对服务重点、成长型企业,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融资需求、上市推进、风险处置、并购重组等金融服务,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海陵区已打造5个普惠服务站、4个特色标杆站、2个产融示范站。 2.全面建立建成产融对接网络。推进市、市(区)及医药高 新区、乡镇(街道、园区)、企业四级产融对接网络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加强协调配合。市级层面,负责产融对接网络的内容、职责、考评等工作;以市(区)为版块,加强所辖区域产融对接网络的组织;以乡镇(街道、园区)为单元,重点面向制造业企业开展沟通衔接工作;组织企业明确专人作为信息员,负责填报基础资料、融资信息需求等。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产融联络员,协同推进本地区条线范围内的产融对接工作;各乡镇(街道、园区)明确联络员,主要负责辖内制造业企业的产融对接工作。 3.依托驻厂员建立“三直”模式助力企业融资。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依托驻厂员建立“三直”模式助力企业融资。一是政策直通企业,汇编31家银行融资惠企政策,组织驻厂员向企业广泛宣传,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红利。二是需求直报平台,驻厂员深入摸排企业基本信息和融资需求,直接录入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平台,并与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同步分享。三是服务直接上门,实时向银行推送企业融资信息,组织“金融顾问”直接上门对接,快速响应企业诉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金融改革为契机,继续强化基层金融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金融监管服务体系,为基层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继续完善乡镇(街道)金融监管服务体系。推动各市(区)加强监管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充实监管服务力量。加快构建全市“1+7+N”产融对接网络,即1个市产融中心、7个市(区)分中心、N个园区(街道)金融服务站的金融服务网络队伍体系。搭建金融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人才的招引与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金融人才的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 2.继续推进园区挂牌金融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复制推广海陵区成功经验,深化金融服务站全覆盖成果,按照“普惠优先、多元供给、注重实效”的思路,创新实施“三二一”举措(“三”即加强金融服务站“标准化、普惠化、超市化”三化建设,“二”即借助产融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实现金融服务“线上+线下”两结合,“一”即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以综合性普惠金融业务、个性化服务区域发展、支持园区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重点实施普惠金融惠民、金融需求普查、金融服务顾问、穿透式监管、非法金融机构清零等五大工程,打造基层金融服务的“样板工程”、“示范工程”。 3.继续加强构建“三直机制”优化服务。依托驻厂员、产融联络员、金融顾问三支队伍,建立惠企金融政策直通企业、企业融资需求直报平台和银行金融顾问直接上门的“三直”绿色通道,提供“线上+线下”金融顾问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通过产融中心线上系统批量配对、专业人工撮合、线下联合会诊帮扶三步联动,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不断提升信贷投放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园区建立金融服务站+产融联络员+驻厂员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充实人员力量,确保正常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产融联络员、驻厂员队伍建设,加大对其学习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性与适岗性。指导企业建立由企业财务负责人牵头的融资工作团队,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强沟通对接,保持工作衔接顺畅。 4.探索建立乡镇(街道)金融工作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全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考核机制,纳入市(区)平安建设(法治、信访)工作考核细则。二是推动市(区)政府将金融工作纳入市(区)政府对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提高考核权重,从银企对接、不良贷款率、非法集资发案数、地方从业金融机构管理、存贷款增量指标等多个维度对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倒逼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落实地方金融风险属地管理和服务银企合作职责。三是开展金融生态乡镇(街道)评比工作,推动银行机构对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乡镇(街道)在贷款额度、担保方式和利率定价方面给予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