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20158
届次
五届四次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兴化市政府
标题
关于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扶持力度的建议
建议人
郏成洋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近年来兴化市虽出台一些扶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但由于高效设施农业投入大,出台的鼓励普惠政策对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来说,显然吸引力不大,加之高效设施农业见效缓慢,受到气候和市场两大风险影响,造成不少先期投资高效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亏损大,跑路走人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规模较大经营主体,亏损跑路走人的更多,在老百姓流传着一句“要得穷,种大棚”,说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艰难。 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一是先期投资大,规模户多数亏损,没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高效设施农业投资的技术含量低,一旦发现某方面高效设施农业效益好,常一哄而上,最后导致产大于供,效益直线下降,甚至亏损。三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资金扶持少,投资者资金不足、融资难。四是高效设施农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农村劳动力,多数是年龄60岁以上,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效设施农业用工多,用工贵,集中用工期时常出现用工荒等影响种植效益。五是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政策保险理赔与实际损失相差太大。有时受灾因没有有效的气象证明,还无法获得理赔。六是打造品牌难,市场风险大,常出现受灾时市场价格高,但没有产品上市;没有灾害时,产量高,而上市时则价格低,甚至出现卖难现象。 建议:一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投资时要认真分析市场行情、生产技术、当地可用工等,降低风险,避免规模过大。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办法时,要引导适度经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特色,制定切符实际的考核办法,不能麻木贪大求洋。二是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扶持资金、品牌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三是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扩大保险责任范围。对设施中种植的作物,按实际生产成本进行保险。将连阴雨等自然灾害纳入保险责任范围。对因强对流天气引起突发灾害,如没有有效气象证明,理赔时可用现场灾情鉴定代替气象证明。开发更好适应生产需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降低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风险。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郏成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蔬菜园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动,全市高效设施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财政支持,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扩面增量。各地根据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种植品种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如:兴化市自2009年开始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一次性给予每亩300-1500元补贴扶持;2019年起,根据集中连片面积和设施标准不同,给予每亩900-1800元补贴扶持,分3年发放。市级层面上,近三年安排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城北生态经济带建设专项资金近2.5亿元,补助建设项目42个,有近三分之一的项目和资金用于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近10年来,全市每年新建50亩以上规模高效设施农业基地130个左右,截止2019年底,预计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85.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19.1%。 二是园区引领,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开展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定工作,全市形成了以城北现代农业走廊为核心、8个省级农业园区为支撑、79个市级农业园区为骨干的“1+8+N”园区发展体系。各类园区建成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对全市农业经济贡献率达到35%;规模园区辐射带动面积200万亩次,辐射带动农户70万户,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围绕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的目标,积极推广了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标准钢架大棚、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等多样化的生产设施。冷库、田间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也逐步投入使用,推进高效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快信息化技术在设施园艺领域的应用,推广了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智能管控等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单产和土地产出率。 三是产融保结合,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持续发展。依托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线上开发市产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融资对接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在线发布融资需求,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截止2019年底,平台共有1000余家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注册上线,累计为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授信58笔、共3.48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摸排涉农企业融资需求31笔。完善融资担保体系,贯彻省政府《关于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原则上对“三农”主体担保费率不超过1%。市农保办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施意见》(泰农保﹝2019﹞1号),确保全市农业保险平衡向市场化转型的基础上,督促保险经办公司加大力度拓展农业保险工作。2019年,全市实现总保费3.06亿元,其中主要种植业1.11亿元,高效设施农业1.95亿元,高效设施农业保费占比达63.74%,理赔到户资金达24192万元,受益农户11.92万户次。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持续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 一是突出政策引导,发展适度规模设施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支农政策,研究各类项目申报指南,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接,用足用好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进一步引导各地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发展符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的适度规模设施农业。强化农业保险特色险种开发,基本实现主要种植业“应保尽保”和高效设施农业“愿保尽保”。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推动兴化市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全市覆盖,提升融资担保能级,提高涉农业务占比。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解决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成果的本土化推广,促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档升级。依托江苏省牧院、江苏省农科院泰州农科所、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积极开发适合本土的果蔬产品种植技术;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基地、园区生产技术顾问,提供决策咨询,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引导农业企业、规模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形成农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三是突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按照绿色兴农、质量优农、品牌强农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引导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拓宽销售渠道,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等农产品销售模式,主动协调规模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内有关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发展订单生产。加强与长三角市场的联系,在大中城市开设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直销窗口,实现基地与市场的直接“对话”。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电商平台或依托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