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基本信息
编号
jy2018105
届次
五届二次
承办单位
文广新局;民政局
标题
关于加强社区(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建议人
李俊
代表意见
办结类型
A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增强城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微观基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营造氛围。1. 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统筹各方资源。2. 成立社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和社区(村)都要成立专门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选树文艺骨干充实到领导小组中来,活跃社区文化。3.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认真挖掘各个社区的文化内涵,选树本地古今中外文化名人,树立文化名人榜样效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栏,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放大社区文化的辐射效应,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要人才支撑,建设阵地。1.抓好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内各类文艺人才资源,以老文艺骨干带新文艺人才的方法,积极培养新一代社区文艺人才,将文艺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动员社区文化志愿者组织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2.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各社区积极谋求出路,通过整合资源,新建、扩建或改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文化设施,提高使用效率。 三要整合资源,保障经费。1.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对高港城区以及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市政府应进行平衡,合理布局文化活动网点。2.鼓励公益性文化建设。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3.吸引市场化运作。完善社区建设多元融资体系,吸引民间资本的投资和介入,鼓励市场化运作,从而保证经费的充足。 四要创新引领,丰富活动。1.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新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挖掘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传统节日和各种节庆活动,创新社区文化节、百姓大舞台、社区好声音等文化建设载体,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等特色文化社区。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各社区、各单位加强文化交流,互通有无,精心设计文化活动内容,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主办部门答复意见
市文广新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jy2018105号建议的答复函 李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社区(村)文化建设的建议”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非常中肯,也很有针对性,对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经我局与市民政局多次联系沟通,形成一致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和关心我市基层文化工作,并于2015年10月28日通过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改善文化民生”,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 1、狠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局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紧扣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要求,引导和鼓励市、县、乡、村四级建设集宣传、文化、娱乐、科普、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不断夯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础,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市拥有镇(街)文化站99个,村(居)文化室185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1427个,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2017年,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0.18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935家村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超过50%,其中高港区预计将于今年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基层文化阵地功能更加完善。市民政局积极推动我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现已经提交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加强文化型社区建设的相关举措,促进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大力促进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建设,主题文化场所日渐增多。统筹布设流动阅览车、演出大篷车等动态文化设备,人口密集区和偏远地区文化设施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惠民资源的标准化、便利化和均等化。 2、狠抓文化活动实施,基层文化服务品牌打造实现突破。市民政局培育壮大城市社区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直接资助、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等方式,积极培育扶持文化服务型社会组织,将“三社联动”与社区服务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开展优秀、十佳社区服务品牌评选活动,助推全市形成一批品质高、内容实、叫得响的文化服务品牌。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市新创群众文艺节目汇演,让基层文艺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提升文艺创作能力,展现基层群众风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举办“胡瑗读书节”、“百团千场”、“百姓大舞台”、“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下乡”等惠民文化活动15000多场次,累计惠及群众60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和协助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着力形成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氛围。“靖江文艺节”、“泰兴银杏艺术节”、“兴化板桥艺术节”以及海陵的“梅兰芳菲”、高港的“大江放歌”、姜堰的“激情三水”等特色文化惠民活动,都为各地群众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享受。 2016年以来,为力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有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均等性、自主性,市委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文化惠民券实事工程,采取“以券激励、群众点单、基层比选、政府资助、全程监督”的运作模式,强化政府对文化惠民的投入和引导,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尊重基层群众文化消费意愿,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了文化惠民活动的实效性。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完成惠民演出3000余场。我市创新文化惠民券的经验做法,已经得到国家文化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好的影响。 3、创新工作思路,基层特色文化服务团队跨越发展。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服务品牌,涌现出一批较为固定、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团队,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开展各种宣传和演出活动,为群众免费服务。泰州凤凰艺术团、高港区口岸艺术团、姜堰区笑哈哈艺术团等,就是近年来我市涌现出的优秀文化服务团队。他们长期坚持文化“三贴近”方针,常年服务于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基层百姓的喜爱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益。 特此答复,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